談中小民營企業老板與“員工的敬業度”
來源:安慶招聘網
時間:2025-01-16
作者:皖江人才網
瀏覽量:
專家分析:職業發展機會是員工長期的物質與精神的需求,直接上級的管理水平決定著員工工作的人文環境,甚至決定了員工的生活質量,這兩個因素是最能概括員工需求的。敬業精神“公司的認可度”比“福利待遇”更重要。
過去幾十年企業管理中,“授權”(Empowerment)一直在被濫用,而“真實性”(authenticity)被扼殺在搖籃之中。下一個遭到這種待遇的是“員工敬業度”(employee engagement)。這并不是說老板和管理者不應關心員工的忠誠度和積極性。這里指的是,在學術界和管理大師開始探討敬業必要性很多年之后,許多企業特別是在民營企業中并沒有創造任何實質內容——不管他們可能對此嘮叨了多少,也不管他們如何積極地與員工進行“溝通”。
民營企業中,員工的敬業度普遍不高已是不爭的事實,但是他們為什么會不敬業?以前很多人都認為員工不敬業基本都是因為他們的態度不對,但是我認為其中的原因不會那么簡單,員工的態度固然是一方面,可同時,企業和社會環境等因素也會對員工的不敬業行為產生極大的影響。將最近發布的最新英國職員調查表明,英國的問題與其它國家同樣嚴重。在線市場調查集團YouGov對英國各行業、各級別的4萬名職員進行了調查。僅半數人(51%)認為自己完全被現在服務的公司吸引。不足三分之二的人(63%)表示他們對其雇主忠誠,而認為雇主值得效忠的比例甚至更低(51%)。
在我國的民營企業中,如何解釋員工與老板之間關系斷層這種現象呢?
|博銳|19
一、 從薪酬體系看
我們不難看到,目前中國民營企業的總體薪酬水平普遍比較低,與大部分國企業和外資企業相比更是差距很大。并且,很多中國民營企業的薪酬制度不是很科學,甚至有的民營企業的薪酬是根據老板對人的好惡來決定。在相當一部分民營企業家族中的群帶關系多,還殘留著“大鍋飯"的思想,干好干壞一個樣,多勞不僅不多得,有時候還可能因做得不是很好而受責怪。對于有責任心的員工來說,可能在一段時間內他們不會介意,但時間長了難免會不滿意。當員工的能力及所產生的績效得不到相對公平的薪酬回報時,不敬業在所難免,更有甚者“另攀高枝"。
二、從績效體系看
“在民營企業里員工的基本素質偏低,老板開始時候,基本都是采用家族制度的用人模式,這沒有什么不對,但往往其能力達不到現代企業營運的要求,這些人既是老員工,又是某些職位的關鍵,但他們又不肯改變。而老板經常性出面說情,人人都是說情人是老的好,老板不看業績,只看時間,一瞬間就否定了業績評估的正確性、系統性;這是民營企業致命的傷,很多民營企業就是過不了這個坎,而敗的一塌糊涂,所以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成為對民營企業管理整合的一個難題。” (選自吳自鈞《從人力資源看------民營企業管理整合的艱難之路》)。
一個企業的績效考核,從某種意義上是對員工一段時間的工作情況的總結,考核的結果直接反應了企業對該員工工作的認可程度。如果考核的結果不是真正的公正與合理,將會極大的挫傷員工的工作積極性。長此以往,員工出現消極怠工等情況就顯得很正常了。
另外,我們姑且不論傳統的績效考核可能存在數據不完整、目標不清晰、考核者缺乏應有技能、鼓勵競爭而不是相互合作等問題,其最大的缺陷是忽視了什么是最有價值的:不是評估誰好誰壞,而是幫助績效差的員工提高績效,促使績效好的員工獲取更加卓越的績效,令其有成就感,那他將會更加努力的工作。通用電氣(GE)著名的“強制排名”方法可能非常殘酷(排在最后10%的員工隨時可能被解雇),但至少有助于促使員工集中精神。
三、從管理體系上看
在我國的大多民營企業中,為了節省管理成本,聘用的中基層管理人員普遍的素質不高,在管理上管理者根本沒起好榜樣的作用,不少管理者經常抱怨自己的下屬素質較差,沒有足夠的敬業精神,實際上“沒有差勁的員工,只有差勁的管理者。” 當員工認為管理者無法適當處理業績不好的員工,并公然表現對少數員工的偏袒時,你就不要指望他們培養任何有意義的敬業精神——或許有少數例外。
對于員工來說,管理者本身就是企業制度和文化的最直接代表。管理者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會對員工產生很大的影響,正所謂“上行下效”。
四、從員工的職業生涯規劃體系上看
員工是否敬業,還依賴于是否能在能力和個人發展方面得到不斷的提升。我國的眾多民營企業根本沒有為員工的將來設想,更談不上真正幫助員工進行系統的、科學的、動態的員工生涯規劃。企業并不了解員工的個人需求和職業發展愿望,只知道給員工加薪或升職。其實,并不是所有的員工的工作目的都是為了“錢”或“官”。
一般來說,人們應聘到企業工作,最初的動機是獲得較滿意的薪金,在工作穩定后,就會考慮個人的發展機會和前途問題。每個人都自覺或不自覺地有自己的職業發展計劃。作為企業員工,其職業發展的途徑,通常是從低級的崗位或職務向高級和崗位或職務升遷,從簡單工作向復雜工作過渡,或從不喜愛的工作崗位到喜愛的崗位等。如果員工發現在企業無法實現其職業計劃目標,他就不會敬業。
在現階段,作為員工,最看重的還是單位的前景及個人的收入和發展前途。如果這些主雇之間的問題沒有處理好,員工憑什么敬業,可拿什么理由去為老板你或公司賣命?現在,很多老板還固守在“是我給你飯吃”那套老觀念,“以人為本”的人性化和企業文化管理還停留在口頭上和宣傳冊上。
在這里,更重要的一個問題是:既然大家都同意敬業非常重要,但為何如此多的管理者不能幫助實現這點呢?這幾乎不是什么新理念。10多年前,哈佛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的薩瑟(Sasser)、阿斯克特(Haskett)和施萊辛格(Schlesinger)就提出了“服務利潤鏈”(service profit chain)的概念。他們指出,企業需要積極和敬業的員工,以便參與競爭。不久以后,貝恩(Bain)的弗雷德•賴希黑爾德(Fred Reichheld)在著作《忠誠效應》(The Loyalty Effect)中描述了一種類似的現象。(吳自鈞)
來源:博銳管理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