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吃飯變成一種“工作”之后,他們經常疲于奔命,但心里卻又空虛不已……“社交疲勞癥”如今正困擾著現代都市人。
“社交疲勞癥”讓現代都市人苦不堪言
在寧夏一機關單位工作的張玲最近感覺疲憊不堪,但并不是因為工作勞累。她告訴記者,幾乎每天晚上都有各種各樣的飯局應酬。去吧,加班計劃全被打亂,不去吧,人情上又過不去。
張玲說,一場飯局少則一兩小時,多則四五小時,不光浪費時間,迫不得已還要喝酒,既傷身體,又影響第二天的工作。忙碌了一整天,緊繃的弦還是放松不下來,累得人心慌。
無獨有偶,參加工作不久的馬苗提起一些不得不參加的聚會、酒局、飯局等社交活動也是頭痛不已。他說,厭倦了這些場合里的虛偽和客套。有些人顯得很功利,首先就是看自己有沒有價值可言:有價值,就奉為上賓;沒有價值,決不再多說一句話。孤身一人在這個城市,不認識一些人、不建立一定的社會關系怎么行呢,還得遵循這些游戲規則。
今年26歲的寧夏太平洋保險公司職員陳可說,由于工作關系,自己整天穿梭于各種社交場合,認識了很多“朋友”,甚至建立起了一個相當規模的人際網絡。但這又有什么用,除了工作平時很少聯系,更別說談心了。當遇到心情不好的時候,翻遍手機上的通訊錄,也找不到一個合適的傾訴對象,那時真是感受到了什么叫做寂寞。
事實上,在整個社會大環境的壓力下,越來越多的現代都市職場人不得不違背自己的意愿,穿梭于各類社交場合,努力構建著自己的“關系”。他們戴著表情各異的面具奔波于各色“假面舞會”,身心俱疲。
“社交疲勞癥”背后的“關系學”
我國是一個典型的“熟人”社會,“關系學”在中國根深蒂固。寧夏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陳通明說,“社交疲勞癥”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負面影響。所謂“朝里有人好做官”,使得現代人過分注重人際關系、過分依賴社會關系。
“商業經濟快速發展,但是經濟社會秩序又不健全,從而導致經濟風險很大,促使人們不得不去結識更多的人脈資源、建立更多更廣的人際關系,甚至離不開靠拉關系來獲取資源,以便盡可能地降低風險并獲取更多的利益。”
“隨著社會財富的急劇膨脹,人們謀取財富的欲望越來越大,而在很多人眼里,財富增長跟社會關系密不可分。因此,當獲得的財富越來越多的時候,人們就會更加熱衷于這種社交。然而這種社交活動不是自由地、放松式交往,而是帶有很大心理壓力地交往,往往把成功、失敗、獲利大小作為交往的標準,久而久之,人們就容易患上‘社交疲勞癥’。”陳通明說。
現代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人們道德感的日益薄弱,誠實守信的人際關系不斷受到沖擊,社交性微笑成了人與人之間的“招呼語”,本為“心靈雞湯”的正常交往變成了“雞肋”。人際關系開始無法滿足人的心理需求,社交活動不再是情感上的溝通、精神上的共享,轉而成為職場手段,讓人覺得“疲勞不堪”。
陳通明說:“這種情況如果得不到控制,有可能產生心理失衡,進而走向社交的兩個極端:社交強迫癥或者社交恐懼癥。”
社會交往“度”很重要
寧夏武警總隊醫院心理醫生孫香萍說,正常的社交不僅是個人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事實上,社會上每個人在人際關系處理上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從而會產生不愉悅感,導致“社交疲勞癥”,甚至“社交恐懼癥”或者“社交強迫癥”。
陳通明則認為,很多人都知道過分依賴社會關系是一種惡性循環,然而整個社會大環境如此,個人力量顯得太薄弱,所以很多人在明知不可取的情況下,依然會選擇“隨波逐流”。對于個人來說,要明確自己的價值取向,知道該怎么來謀取利益,對利益的追求要在合理范圍內。
他說,要幫助現代都市人擺脫“社交疲勞癥”,根本上是要凈化社會交往環境,建立健全的法制,努力提高公民素質,利用健全的法制規范人們的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打消人們利用人際關系、去破壞社會規則從而獲取利益的想法。
孫香萍建議,一定要正確認識社交的目的,不能偏離了對社交的定位。要把握好社交活動的頻度,既不能太濫也不能太缺。當出現“社交疲勞”時,要學會自我調節或從別人那里尋求幫助。一旦發現情況已經發展到不是自己能夠調整的狀態,就要早點找專業心理醫生咨詢,必要時進行藥物治療。(艾福梅、劉曉莉)
來源:新華網寧夏頻道
Copyright C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皖江人才網 皖ICP備2021000074號 公安備案號:34080202000488
地址:安慶市迎江區皖江大道77號紫峰大廈B座 EMAIL:admin@wjjob.com
ICP經營許可證:皖B2-20210254 人力資源證: X(2021)3408020007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