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id="uanap"><bdo id="uanap"></bdo></i>

    1. <video id="uanap"></video>
        電話:0556-5537370
        關閉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職場資訊 > 簡歷指導

        管理須在企業中習得

        來源:安慶招聘網 時間:2025-01-11 作者:皖江人才網 瀏覽量:
        管理須在企業中習得 

        名滿天下的管理學大師明茨伯格認為,盡管如今人人都在談論管理,實際上卻很少有人能掌握管理的全貌;MBA教育可以讓經理人掌握許多企業運作的必備知識,但取得MBA學位并不代表懂得管理。對于中國的經濟發展,明茨伯格認為,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沖突早已是過去式,能否發展強大的社會部門和非政府組織,才是中國未來的關鍵問題……

          現今世界上有無數的人在研究管理,無數的商學院宣稱它們在教授管理,也有無數的學者認為自己懂得管理。但是很遺憾,幾乎沒有人能看清管理的全貌。

          我在《管理者而非MBA》一書中提出的三角模型,可以概略看出當今管理學科的分歧狀況。三角模型的三個端點分別是科學、藝術,以及技藝(或經驗)。科學的一邊講究管理中可分析、可量化的成分,也就是認為可以借著數學模型、復制和預測來做好管理。藝術的一端,則認為管理是高度創造性、充滿想象性的工作,無法復制。最后,技藝這一端則強調經驗、從做中學,認為管理需要在不斷累積中獲得精進。

          掌握管理

          科學、藝術、技藝缺一不可

          我們可以發現,從世界上主要的企業管理方式、管理學家的流派,到管理教育,都可以由這個三角模型來說明。首先在企業管理方式上,美國很明顯屬于科學這一邊,美國經理人特別強調財務數字、作業規劃以及精準的預測;而日本企業則不吃這一套,他們相信技藝和經驗,并且從實做中不斷完善自己。而中國呢?雖然中國的企業管理有許多借鑒美、日之處,但目前中國的管理似乎更傾向于管理的“藝術”層面,注重領導、創造性,以及機運的掌握。當然,中國企業將來會形成怎樣的管理傳統,還有待觀察。

          而在管理學家的流派上,學者們多半也無法避免趨向某一極端。最能代表管理中的藝術性的是華倫。班尼斯(Warren Bennis)和約翰。科特(John Kotter),他們強調領導力和變革管理的作用。最能代表管理中的科學性的,則是策略管理專家麥克。波特,他特別善于運用大量的資料分析來制定策略。而《追求卓越》的作者畢德士則最能代表管理中的手藝性,他認為卓越企業的管理必然是在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同樣的,各種管理教育也多半偏向三角形的某一端,美國式的MBA教育著重科學性的分析和數學工具的應用,日本的企業多半不重視MBA學位,而強調讓員工做中學;而近年興起的領導教育則開始探索管理的藝術層面。

          三派人馬往往都認為自己是唯一正確的一方,但事實上,良好的管理需要三個要素結合,科學、藝術、技藝,三者缺一不可。以策略管理為例,科學派的人會采用大量的數字分析和規劃工具,但科學工具無法代替人做出“企業該走向何方”的決定;藝術派的人強調愿景、使命和領導者的重要,卻無法說明愿景如何落實到可操作的步驟;技藝派的人則勤勤懇懇地工作、向內外部學習,但難以把學到的經驗上升為整體策略。所以,一個完整的策略管理流程應該結合三者,先借著實踐和學習獲得知識經驗,再由領導者提高為愿景和使命,最后經由具體的分析程序落實為可操作的規劃。

          MBA無法掌握管理全貌 管理須在企業中習得

          管理三角模型不但是抽象化的圖形,也是管理的具體指引。任何想要研究或實踐管理的人都應該謹記,科學、藝術和技藝三者不可缺一。

          由上面的討論可以看出,現在流行的MBA教育,其實無法掌握管理的全貌。當然,MBA教育發展了這么多年,還是累積了不少知識和方法。我認為想從事管理工作的人,還是可以進入商學院學習那些企業運作的基本知識,如財務、行銷等;但重要的是,不要以為拿到MBA就懂得管理或領導了,管理還是必須在企業實務工作中習得。

          如果讓我來主導商學院的發展,我想我會開設世界上第一所“管理學院”(Management School)而非商學院。這所學校不會強調數學模型或科學分析工具,甚至沒有正規的課程,只有大量的案例討論、圓桌會議以及小組辯論,同時加入大量的實務經驗分析以及業界參訪。我認為這種方式比較可能讓學生真正學會管理。

          兩大陣營較量早已過時

          現代經濟需追求三部門平衡

          中國近年經濟發展極快,中國的巨大市場也吸引了全球企業的目光。但許多人仍有疑慮:基于共產主義的中國體制,會不會和基于資本主義的西方經濟體系格格不入?

          事實上,這種想法代表你的思想還停留在幾百年前。這個世界早已超越了亞當。斯密和卡爾。馬克思的時代,現在的國家沒有一個是完全的右派或左派,大家都在同一條光譜上,只是政治和經濟傾向略有差異而已。

          更進一步說,這個世界與其說是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的較量,不如說是三大部門──經濟部門(市場)、政治部門(政府)以及社會部門(非政府組織,NGO)的平衡。美、英等國家傳統是市場力量較強,但近年來政府也不斷加強對國家的掌控,而社會部門雖然慢慢崛起,但勢力還不夠大。

          而中國的情況更加有趣,在改革開放前,中國是政治部門獨大,經濟和社會部門極其弱小。但現在,雖然政府依然強大,市場力量卻隨著經濟發展不斷加強,在很多領域甚至超越了政治部門,唯有社會部門依然幾乎不存在。

          我認為,中國將會面臨政治和經濟力量之間愈來愈緊張的局面,由于政治利益和市場利益之間缺乏緩沖,未來幾年可能導致公部門和私部門、企業和主管單位之間的對立。唯有讓非營利組織、公益團體等社會部門發展茁壯,才能緩和這種內部的矛盾。

          美國模式并非普世通用 中國應走出自己的路

          現在中國在各方面都學習西方,特別是學習美國。我認為學習固然是加快發展的一種方式,但不應該一切都照搬美國。事實上美國模式并不適合每一個國家,例如由美國主導的全球化、開放經濟,僅僅是讓美國獲得最大利益的保障而已,人類歷史上還沒有哪個國家是通過完全開放自己的經濟而成功的。

          也許很多人會認為香港和新加坡是完全開放經濟的典型,但實際上這兩個地區的模式很特殊,它們都有殖民地的歷史背景和母國資源,加上缺乏工業,完全依靠服務業和貿易,因此可以借著開放市場在全球經濟中占據一席之地;但對大多數國家而言,經濟開放太快將是場浩劫,南美洲諸國就是因此陷入長期蕭條。

          事實上就管理教育而言,美國也不一定是最好的學習對象,我認為現在最具創新性的管理教育是來自英國而非美國;同樣在科技和管理模式上,巴西、南非、瑞典、加拿大都有自己獨具慧眼的創造力。而中國可以吸收這些國家最好的東西,但不要一味模仿別人的發展模式,最好的管理者75%是向自己學習,25%學習他人,中國人應該通過自己的經驗,開辟一條自主創新之路。

        來源:《經濟觀察報》

        微信掃一掃分享資訊
        相關推薦
        暫無相關推薦
        微信公眾號
        手機瀏覽

        Copyright C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皖江人才網 皖ICP備2021000074號 公安備案號:34080202000488

        地址:安慶市迎江區皖江大道77號紫峰大廈B座 EMAIL:admin@wjjob.com

        ICP經營許可證:皖B2-20210254 人力資源證: X(2021)3408020007

        Powered by PHPYun.

        用微信掃一掃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厨房_国产麻豆福利在线观看_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AV_免费欧美黄色福利网站
          <i id="uanap"><bdo id="uanap"></bdo></i>

          1. <video id="uanap"></video>
              天天爱天天做天天做天天吃中文 | 亚洲欧美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美女高潮视频免费 | 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另类 | 亚洲精品播放在线网站 | 呦呦婷婷视频在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