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優秀的職場精英,還是做稱職的好媽媽,對于剛剛生完寶寶的職場女性來說,幾乎是一個兩難的選擇。究竟是萬難兩頭齊全的蹺蹺板,還是角色升級,新考驗成就新精彩?
成功的媽媽們總結出的經驗是:調整心態,做好計劃,講究技巧,加上妥善的后勤保障,職場媽媽也可以達到雙贏。當然,需要特別提醒的是:別忘記給做爸爸的一點壓力,生活的壓力,兩個人分擔時,就只有一半了。
重返職場,壓力升級
29歲的SANDY剛剛休完產假,回單位后,體重驟減,甚至比沒生孩子前還瘦了幾斤。同事中執著于減肥的愛美MM們紛紛找SANDY討教瘦身經驗,SANDY有些哭笑不得:“什么瘦身啊,我這是累的。白天辦公室累死累活,晚上回去后還要照顧孩子,夜里也睡不好,是只駱駝也很快累成馬了。”
SANDY的寶寶是早產兒,體質比較差,SANDY生產的時候身體也不太好,整個產假中,不僅要忙著和孩子互相適應,還要抓緊調養自己的身體,五個月的產假轉瞬即逝。新媽媽的身份還沒適應好,SANDY又必須回部門報到上班了。“這些天,不管是身體上,還是心理上,都覺得有點應付不過來。”回來就趕上行業內的旺季,工作鋪天蓋地,SANDY剛一上班就接了一個項目,整整一個月沒有歇過一天。有時晚上11點鐘才回去,孩子早已經睡了,只能悄悄地看看她。有時,甚至連續兩三天看不到孩子。
“最難受的是心理上的煎熬,從24小時跟寶寶守在一起,到每天大部分時間見不到她。”SANDY掩飾不住對孩子的牽掛。為了克制這種情緒,她連女兒的照片都不敢帶在身邊。偶爾中午打電話回家問一下孩子的情況,眼淚就不自主吧嗒吧嗒掉,需要很長時間調整工作狀態。所以,SANDY上班時一般不會打電話,努力讓自己不想孩子。
作為過來人,人力資源主管莊亞潔分析到:“許多職業女性在經歷懷孕、生產后回到原來的工作崗位都會有一些不適應。產后養育寶寶等一系列繁重的家務和對寶寶的牽掛都可能成為影響工作的主要原因。”因此,莊亞潔建議,新媽媽在休產假期間,可以通過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手段了解自己的行業動態。同時,應當和同事保持聯系和溝通,了解工作進展的情況以及公司近來新的變化。這樣,在重返職場時,你可以更快地進入工作狀態。需要提醒一點,返回崗位前,無論是思想上,還是生活上,都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
“此外,如果重返職場以后工作會駛入慢車道。媽媽們必須接受這一現實,同時,盡快給自己重新定位。”莊亞潔勸誡說。一旦有了孩子,女性的大多時間和精力都會被養育孩子所占據。這個時候,應當盡量放松,要避免由于對自己要求過高,在身體上和心理上產生的焦慮。
工作負罪感糾纏不休
采訪中,記者發現,只有少部分職場媽媽能將大部分時間投入工作中,大多數職場媽媽們處于在家庭和工作的辛苦平衡之中,并對這種情況感到非常無奈。同時,記者了解到,大多數職場媽媽都認為在職場壓力不斷增大的同時,社會以及自己對好媽媽的標準也在不斷地提高,她們既要負擔家庭的一部分收入,又要為子女的成長付出比父
親更多的心血。因此,在事業和家庭的關系間,她們還在不停地權衡著、探索著。
31歲的孔潔最近不在工作狀態,有時甚至會難受得喘不上氣。無奈之下她只好求助于心理醫生,一番聊天后,醫生告訴她,她沒什么病,只是有些時下許多職場媽媽都容易有的“工作負罪感”。深究這種負罪感的來源,原來是因為前一段時間孔潔2歲的小寶寶生水痘,高燒住院,然而她卻正在上海跟別人談合同,無法回家照顧孩子。回家后,婆婆有些不快叨念了兩句,丈夫隨口說了句“早知道,就等孩子進了幼兒園你再去上班了”,孔潔從此就有了深深的“工作負罪感”。
女人的思維方式比較分散,不會像男人那樣做一件事時就想著這一件事,而是往往會同時想到另外好幾件事,并因此焦灼不安。心理學家認為,女性,尤其是職場媽媽比較容易受到“工作負罪感”的感染,這其實是一種因為全職工作而無法陪伴孩子的負罪感。生性追求完美的女人,身兼妻子、母親和職業人的角色,一旦哪個角色表現稍差,都很容易陷入負罪感中。女人天生的敏感和情緒化,無疑又成為這種情緒的催化劑,被這種負罪感所折磨,讓職場媽媽無法輕松面對工作和生活,嚴重的,甚至會毀掉她們的自信心。
“戰勝這種負罪感或許是職場媽媽所必修的一門功課。我的方法:首先承認能力有限,承認自己是不完美的。”積極樂觀的高校教師楊驊如是說。媽媽們必須調整心態,去年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的一項大型調查表明:母親有全職工作與否,不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真正對孩子有影響的是母親對工作的態度——積極樂觀的,滿心不情愿的,或是充滿負罪感的,這些不同的態度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成長。調查得出的結論是:那些樂觀的、不為孩子過度擔憂的女性,是更好的母親和員工。
育兒觀念:沖突與改進
自從有了寶寶后,吳道平轉為自由職業者,在家里專心照顧寶寶。寶寶一歲半時,丈夫也回到家中,陪同她一起投入寶寶的早期教育。如今,在他們的悉心培養下,2歲的寶寶已經會認一千多漢字,成長為小有名氣的“天才寶寶”。
“親子關系對寶寶的成長最有利,早期教育對孩子一生良好行為都有決定性作用,所以,在寶寶3歲之前,我們夫婦倆決定手把手做他的早期教育。”吳道平說。為了每時每刻幫助寶寶進行早期閱讀和識字,就連去喝早茶,他們都會帶著小本子,寶寶吃鳳爪,她就在本子上寫上“鳳爪”,告訴寶寶他吃的東西叫什么,是這樣寫的。等寶寶吃完了,她再在本子上寫“鳳爪,吃完了”,教寶寶認,帶寶寶念。
吳道平夫婦倆的教育方式,曾引起老人的不滿,老人認為孩子還小,不應該承擔這么重的學習任務。“寶寶的奶奶住在隔壁,我們盡量不讓老人承擔教育的事。”吳道平夫婦認為,老人的教育觀念相對落后,容易溺愛孩子。
金色雨林學習研究中心金朗老師認為,時下的年輕父母知識水平普遍較高,在育兒上,引進了許多新理念。但家中如有老人,必須要跟老人溝通,傳統方法合理的可以保留,不科學的地方,要溝通調整。兩代人一同撫養小孩,教育的方法一定要一致,不然,孩子很容易察言觀色,變成“小兩面派”。
金朗提醒:接受現代教育的媽媽們,也不可迷信西方的一些育兒思想,比如西方人為了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從小很少抱孩子。后來西方的育兒專家發現,他們的孩子出現自閉癥現象非常嚴重,而且語言能力較差。金朗認為,中國傳統家庭中,孩子跟親人們的接觸是從早到晚不間斷的,大人多抱孩子,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幫助的。
“安慰物”呼喚親子質量
看過《瘋狂主婦》的媽媽們還記得,主婦萊妮特剛剛重返工作崗位,她的小兒子就用一把傘替代了跟她的親密。他吃飯、睡覺、上學,無時無刻不抱著這把傘,他為傘取了名字,跟它聊天…… “這其實是一種孩子因為缺乏來自母親的安全感所引發的‘安慰物’現象,是一種值得媽媽們注意的病態心理。”金朗分析到。
金朗指出:“安慰物”表現在孩子對某種物體過分依賴,對象可能是一張毯子、一塊毛巾、一個洋娃娃等。“安慰物”是觸覺敏感癥的一種表現,這是由于跟母親皮膚接觸不夠造成的一種“皮膚饑渴”。其癥狀產生原因跟親子關系聯系緊密,剖腹產出生和沒進行母乳喂養的孩子更容易患上此癥。患上此癥的孩子還會缺乏安全感,怕生,怕黑,莫名其妙焦躁和易怒。
因此,剖腹產出生的孩子,媽媽們必須通過后天的愛護彌補寶寶的缺陷。多跟孩子按摩,包括捏腳、搓手,學習專業的按摩操,多抱抱孩子,都是一種安慰。
金朗說:親子關系中母親先入為主,科學上應當進行8個月的母乳喂養。但目前的職場媽媽由于產假關系,一般喂養四個月左右就會返回工作崗位。為了避免寶寶的“皮膚饑渴”,要盡量多跟寶寶進行“肌膚之親”。比如一有時間就親親寶寶,用手指輕刮孩子臉頰,對著孩子學貓叫。給孩子穿衣服時,可在其腋下或背部撓幾下,讓孩子感受到關愛。睡前,給孩子講故事或是唱催眠曲,孩子2歲后,則可和孩子一同洗澡,在水里盡情玩耍。
對寶寶而言,除了吃飽穿暖的需求外,還有很多需求,如心理需求、游戲需求等等,三四個月后,寶寶開始產生交流和學習的需求。平日白天無法抽身的職場媽媽,下班后或是節假日,要多帶孩子出去玩耍、交朋友,滿足孩子的多樣需求。到了上學的年齡后,孩子慢慢會有獨立意識,家長需要和孩子一起成長,給孩子彈性空間,彈性能使親子關系更持久。(王贏杰、李慶瑜)
來源: 廣州日報
Copyright C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皖江人才網 皖ICP備2021000074號 公安備案號:34080202000488
地址:安慶市迎江區皖江大道77號紫峰大廈B座 EMAIL:admin@wjjob.com
ICP經營許可證:皖B2-20210254 人力資源證: X(2021)3408020007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