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有道,方有路
來源:皖江人才網
時間:2025-01-09
作者:皖江人才網
瀏覽量:
做企業以及做大事的人都懂得:思路決定出路、格局決定結局。有此見識,已屬商界高人。
文:趙曉(獨立經濟學家)
講兩個故事。
其一,美國贏得獨立戰爭后,華盛頓本有機會當國王(或實君或虛君),但他斷然拒絕,從而不僅成為人類有史以來第一個打贏了戰爭就回家的統帥,更成為各國公認的拒絕“王袍加身”的偉人。
華盛頓曾說過:“我沒有與喬治三世抗爭成為喬治一世”(編者注:美國獨立戰爭時期,英國國王是喬治三世);不僅如此,華盛頓連續兩次當選總統后自愿辭職,這促使“敵人”喬治三世國王宣布華盛頓具有“這個時代最偉大的品格”。
1
燕雀與鴻鵲,其所算之“賬”豈能一樣?
在中國,有句話就是“權力是最好的春藥”。面對權力的誘惑,男人幾乎無法拒絕,因此華盛頓實在非同尋常。時任大清國福建巡撫的徐繼畬曾這樣評價華盛頓:“華盛頓異人也,起事勇于勝廣,割據雄于曹劉,既已提三尺劍,開疆萬里,乃不僭位號,不傳子孫,而創為推舉之法,幾于天下為公,骎骎乎三代之遺意……不設公侯之號,不循地及之規,公器付之公論,創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 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華盛頓為首哉!”
對于華盛頓的事跡,國內有人說:華盛頓其實根本沒有當國王的可能,因此當總統其實是最理性的選擇;至于華盛頓沒有繼續連任,則是因為身體狀況不允許。如此說辭,我都頗能理解,因我們從小就被“洗腦”得非常世俗、“唯”物,只信任何選擇均出于利益與現實算計,不信世間哪有什么高尚人士和高尚目標?!
沒辦法,劉巧珍不理解高加林,袁世凱不理解孫中山,低維的人不理解高維的人,地上的人不理解天上的人。
我讀到過一封華盛頓寫給美國各州州長的信,他說:“這是我最誠摯的禱告,愿天父把你和你所主政的州省置于祂圣潔的保護之中,愿祂的心腸得到最充分的滿足,好使我們行公義、好憐憫,并且懷著慈愛、謙卑及和平。”
此信足以表明,華盛頓的心不在地上,而在天上;他所尋求的,也非世人追逐的權力、人間短暫的物欲,以及所謂的榮華富貴,而是“天父的心得到滿足”。
有人只有地上的賬本,只惦量著如何在數字后增加更多的零;另外有人,則建了天上的賬本。
燕雀與鴻鵲,其志豈能一樣嗎(《史記·陳涉世家》)?一本賬和兩本賬,想法豈能一樣嗎?
小朋友愛手中的玩具,生怕大人搶。小朋友哪里知道,大人不玩玩具,當然更不會和他搶玩具。走在崇拜權力、追逐財利上的小朋友們,哪里懂得華盛頓的道與心呢?
2
是“超越”,而不是“旁落”
這些年,中國經濟學家一再討論中國經濟活動中的“行為短期化”現象,并深惡痛絕。然而,“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人,若沒有超越的信仰與情懷,又如何能生長出超越的行為呢?
講完上面這個大家熟悉的故事,再講一個大家相對不太熟悉的故事。
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爆發,英國議會迎請荷蘭執政威廉三世出任英國執政,第2年英國王室進入“虛君”,也就是君主并無實權的所謂“君主立憲”時期。1689年10月,英國頒布《權利法案》,實際權力轉移到議會手中,議會不但掌握了制定法律的權力,還可以監督政府和決定重大經濟政策,從而確立了議會高于王權、司法權獨立于王權的原則,奠定了“君主立憲制”的基礎。
有歷史教科書稱之為“君權旁落”。作出如此判斷,背后隱藏的價值觀就是:權力。一切以權力為尺度,有權就是王,無權則是“君權旁落”。
但也有另外一種判斷或者看法:這其實是傳統君權的“超越”,因此是“超越”而不是“旁落”,才是觀察此事件的更加正確的角度。作出如此判斷,背后隱藏的價值觀就是:生命。一切以生命為依歸,有利于眾生,又有利于自身的生命化的存在,才是更有意義的。
“光榮革命”之所以被稱之為“光榮革命”,是因為沒有流一滴血,卻實現了大時代的轉型;君主立憲,同樣也是沒有流一滴血,卻實現了權力的再平衡,進而使得英國國家和社會實現了長達近400年的穩定、開放與發展。
而在此嬗變中,英國王室也得以修煉成為受國民愛戴、天下人尊重的千年王室,英王(女王)是英國國家的人格化,提供了國民效忠的對象,成為民族團結的紐帶和國家統一的象征;在對外交往中代表英國;在日常政治生活中,英王(女王)具有被咨詢權、支持權和敬告權;英王(女王)作為英聯邦首腦,還起著維系英聯邦紐帶的作用。
老子《道德經》有一段經典言論:“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最好的案例卻是上面的故事。
做企業以及做大事的人都懂得:思路決定出路、格局決定結局。有此見識,已屬商界高人。
3
有道方有路,無道即無路
然而,好的思路是如何出來的,大的格局又是如何出來的呢?多數人并不真正懂得,也未有深思。我想說的是:有道方有路,無道之人很難有正確的思路以及大的格局,所以,最終是“道”決定了一個人,一家企業,甚至更大的范疇有沒有出路、有沒有好的結局。
“道”與“路”的區別是什么?中國文化認為,“道”為“路”之首,也就是說,道是路的源頭;同時,“道”與“天”不可分割,道由天定,所謂“天道”是也。董仲舒就說過“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舉賢良對策》)”。
希伯來-基督教文化有類似和進一步的闡釋。人的路,看起來寬廣,最終卻往往通向地獄;天之道,看起來狹窄,最終卻通向天堂。結論就是:有道方有路,無道即無路。商道如此,諸道亦如此!人想通達,不可不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