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罵人最狠的一句話:你真的已經很努力了
來源:皖江人才網
時間:2025-01-10
作者:皖江人才網
瀏覽量:
表弟去年畢業,進入一家互聯網公司做文案編輯。他說自己剛開始的時候一點頭緒都沒有,盡管加班加點地工作,但還是沒法完成好領導交辦的任務。
每次部門的例會上,領導對他的評價幾乎都是“你很努力了”。
表弟心里明白,這并不是一句好話,甚至比公開罵他還難受。因為其他的同事,但凡數據好看一些的,領導都沒有給這樣的評價。
后來他跟著前輩學習,終于找到了一些竅門,工作業績有了較大提升,這時候領導反倒沒有再夸他“你很努力”,而是直接對工作成果進行點評與肯定。
對表弟的經歷,我很有感觸。過去的2019年,真的太難了!試想,誰不是全力以赴、努力工作與生活著?
可有時候人與人的差別并不在于“努力”二字。
1、努力,強者的自謙,弱者的遮羞布
《奇葩說》曾有一期的辯題上了熱搜:“他真的很努力”到底是不是一句好話?
節目中的一位辯手楊奇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是清華碩士畢業,有著讓人無比羨慕的高學歷。但是在節目里面,卻被各種嫌棄、各種批判,大家總是拿他做梗。
楊奇函坦白:“我每天拼死拼活的上班,想觀點,改稿子,熬到發際線升高。”
但只要每次他站起來說話,票數就蹭蹭地往下跌。
“坦白講,我努力到現在,并不是想聽一句‘他真的很努力’,這說明:這一切努力在他們看來沒有什么成績。”
顯然,這句很普通的話放到現代社會來看,有了更多的解讀。
說它是好話是因為:你的努力被人看見了;說它是壞話是因為:努力了還沒有得到好的結果。
我想越來越多的人不愿意聽到這樣的評價,是因為聽話者會迅速引申出大量的負面信息,“努力”會被看做貶義,是在諷刺,是在說你笨,是在說你沒有天賦,更像是一句對失敗者的安慰。
當別人對你說“我知道你已經很努力了”的時候,可能后面還會有一句沒說完的話:但是……
“但是,你的能力可能還不夠”;
“但是,你還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
要知道,這個社會上努力的人太多了,“真的很努力”是你本來就該有的態度,卻不應成為你驕傲的談資。
如果某個人真的很努力,那么這句話,是一句“正確的廢話”;如果這個人還不夠努力,那么這句話,就是一句假話。
那為何人們會對此產生理解上的不同呢?因為“努力”二字,評價的是過程而非結果。
比如我和小明是朋友,另一個完全不認識小明的人問了我這樣一個問題:“小明的工作怎么樣?”
這時候可能的答案是:
A.小明當上了公司副總;
B.小明真的很努力;
C.小明在這家公司工作了五年。
如果只能用一個選項來告訴對方,你會從上述三個答案中選擇哪一個呢?
我想最可能的就是A選項了,以正常人的認知水平,都知道“當上副總”是一種好的結果,還可以順帶推論出小明工作努力、綜合素質好、運氣好等等;而B、C選項卻沒法傳遞出這樣明確的信息。
所以,當你真正欣賞一個人,盡量使用結果導向的評價,就可以減少理解上的歧義。
2、沒有結果的努力,是一種“瞎忙”
春節期間,我和一位朋友聊天,他把“努力”這件事說得很透徹。
他說:“很多人之所以沒法取得成功,不是因為自己不夠努力,而是因為努力不到點子上。這些人總是被自己努力的過程感動,而忽視了真正有價值的努力是要有結果產出的。沒有結果的努力,都是瞎忙。”
對此,我不能同意再多。
工作同樣的時間,為什么別人升職了,你還在“潛伏”在基層一線?
同樣的工作內容,為什么別人都下班了,而你天天加班還做不完?
一切的努力都應該以結果為導向,朝著目標去拼盡全力。否則,那些過程可能在老板眼里全都是瞎忙。
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那一年,英國《衛報》和《獨立報》都曾援引了時任英國衛生大臣亨特說法:督促英國要像中國人那樣的努力。
屠呦呦為研發青蒿素戰勝瘧疾,默默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家庭突發變故,她卻投身實驗項目,無法抽身探望,更莫談照顧;她將兩個孩子送去寄養,三年只見過一次面,以至于大女兒對她極為陌生,小女兒甚至不認識面前的母親……
眾人目光的焦點,永遠獻給成功者,比如獲獎的屠呦呦,比如成為中國首富的馬云。
當然,我相信屠呦呦的初衷絕不是為了博得鮮花與掌聲,但我仍忍不住會想:如果當年的屠呦呦,沒有成功呢?
人,似乎天生是需要用結果來證明自己。
讀書時,你讀書的努力要用考試成績來證明自己;工作時,你加班的努力要用業績來證明自己;減肥時,流下的汗水要用體重來證明自己……
簡單來說,這是一種結果導向型的思維。用鄧小平先生的一句名言來概括,就是“無論黑貓白貓,只要抓到老鼠就是好貓。”
著名的德意志銀行就十分推崇這種結果導向性思維,在這家銀行,決定一個員工命運的不是他過去的資歷,而是他現在的業績和未來可預期的價值。
有人說:這樣的公司能好嗎?一點人情味都沒有。可就是這樣沒有人情味的公司,在長期的競爭中屹立不倒。
從這個角度去看待努力——過程雖然吸引人,但是最后的結果更重要。
3、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有一個90后的年輕小伙,他上中學的時候,學校里的男孩很喜歡打架。參與打架的男孩子,要么贏的,要么輸。而他偏偏從打架中研究出了套路。
什么套路呢?就是用堅硬打擊柔軟。于是,在別的男孩不斷試圖通過增加打架次數提升打架經驗的時候,他每天研究人的身體哪里柔軟,怎么一招制勝。沒過多久,他順利從打不贏的菜鳥,成為了沒人敢惹的常勝將軍。
這個男孩就是后來的百度副總裁,李叫獸。
李叫獸說,輕松給自己一個答案,是最大的懶惰。如果想要洞察并分析一個問題的本質,先要克服想輕松得到答案的沖動,克制自己讓大腦舒服的沖動,去層層歸因,才能抵達問題的本質。
我想這就是人與人同樣在努力,但結果卻大相徑庭的一條重要原因。
前段時間,有位老板請我去他的企業做管理咨詢。在聊天的過程中,他問我:為什么自己那么努力,但公司多年來卻一直發展不起來?
從我調研了解到的情況來看,老板在公司事無大小都親力親為,每天都被繁雜瑣碎的經營事務纏身,所以導致他在戰略與人才管理上少有作為,企業自然就難以壯大。
我們常常在朋友圈看到一些雞湯文,比如“奮斗”、“夢想”、“洛杉磯的凌晨四點”,這類文字洗腦式地重復出現。
當你不停地工作、奔波,最后卻發現好像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的時候,不妨停下來,問自己一句:我所努力的方向真的正確嗎?我的工作真的高效嗎?
雷軍用自己小半生的經驗得出這樣的真諦: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你戰略上的懶惰。
雷軍這句話是對創業者和管理者說的,但對我們每個職場人來說也同樣適用。
真正的努力,是你明白自己在做什么,目標明確,而非內心焦慮不安。
真正的努力,也從來不是比誰熬夜到更晚,而是找到合適的方法,拋下雜念,全身心地投入做一件事。
低頭趕路固然重要,然而及時地抬頭看看這個世界的變化,或許才會發現更精彩的人生。
寫在最后
“你真的很努力。”
當有人這么對你說的時候,你也無須不開心。你只需要問問自己:我是真努力還是偽努力?
如果你總是依賴舊有的知識和思維,看似很忙碌,實際卻沒有成長,這是典型的“偽努力”;真努力,是敢于跳出舒適區,推動自己不斷朝著目標去奔跑。
最后,請記住一點:努力不是成功的充分條件,但一定是成功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