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能力強的人,往往做不了領導?
來源:皖江人才網
時間:2025-01-10
作者:皖江人才網
瀏覽量:
知乎上有一個提問:
為什么能力強的人,往往做不了領導?
前兩天看《三叉戟》也有同樣的疑惑。
三位臨近退休的老警察,因為好友的死而重新組合在一起,加入經偵隊后屢破大案。
照理說,這樣辦案經驗豐富、能力強的警察,早就升上去了,怎么混了幾十年還留在基層?
直到后來局長對其中一個警察大背頭說的一句話,點明了原因:
你們辦事能力是很強,但是自從你們來了以后,整個隊伍烏煙瘴氣,同事之間的關系要搞好啊!
然而大背頭并沒有聽進去,依然我行我素地說:我們是來破案的,不是來搞關系的!
為什么能力強的人,在人際關系上往往會吃虧呢?
這就像高中時候,特別偏科的人一樣。
英語經常考滿分的,數學或許不及格。
物理特別好的,語文也許是死穴。
《三國演義》中,呂布也是如此。
論武力,沒幾人打得過他,勇猛無敵的張飛和驍勇善戰的關羽夾攻呂布,打了幾十個回合,依然難分勝負,可見呂布的英勇。
然而,呂布這個人,也是偏科偏得厲害,曹操說呂布這個人“有勇無謀,不足慮也”。
在呂布和曹操在濮陽的對戰中,謀臣陳宮屢次勸諫呂布,讓他不要輕敵,小心有埋伏。
但呂布怎么說的呢?
他不是說“吾怕誰來”,就是回“汝豈知之”。
因為自視甚高,不理謀臣的諫言,所以屢中埋伏。
可以看出,這些能力強的人,往往喜歡單打獨斗。
因為他們太過相信自己的能力,認為憑一己之力就能扭轉事情,不需要別人的幫助和建議。
然而由于一心專注于目標和辦事上,往往忽略了他人的想法,結果得罪人而不自知。
你會發現,現實生活中,很多能力強的人也像呂布一樣,業務一流,辦事能力沒話說,但就是有點“刺頭”。
他們往往過于看重事,而忽略了人的重要性。
結果事情倒是漂漂亮亮完成了,但和同事、領導、合作伙伴的關系搞得亂七八糟。
同樣的,很多升上去的人,辦事能力未必多好,但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情商高,會來事。
對上,能獲得老板的贊同和支持,對下,能俘虜下屬的忠心和尊重。
特別是對于管理者來說,職位越往上走,專業能力其實越沒那么重要。
但與之相對的軟技能,例如溝通能力、領導力、整合資源的能力的重要性會越來越大。
舉個例子來說,《三叉戟》中,你認為最厲害的人是誰?
能言善道的大噴子?驍勇善戰的大棍子?還是頭腦敏捷的大背頭?
都不是。
最厲害的人,其實是死去的老夏。
雖然老夏什么都不會,但是他卻是整個隊伍的團魂,在隊伍中總是充當著粘合劑和堅強的后盾。
三叉戟有矛盾了,老夏總會當和事佬,讓三個人重歸于好。
三叉戟去抓罪犯,老夏就會成為外援,幫他們擋槍為他們贏得時間。
老夏在的時候,你會覺得他沒什么用,但是當老夏去世后,他的重要性便突顯出來了。
例如,三叉戟經常因為喜歡擅自行動,所以常常被組織批評不按規矩辦事,甚至會被勒令退出行動,冒犯領導,得罪同事。
這就是為什么我說最厲害的人是老夏的原因。
他的存在,其實是三叉戟和組織之間的緩沖帶,讓這三個能干的人才能夠擰成一股繩,專心破案。
所以升上去的人,雖然業務能力未見得多厲害,但是他能夠調動不同的人去實現同同一個目標。
這樣的人,我更愿意叫他為攢局者,攢局者,顧名思義,就是把自帶不同“技能”和“屬性”的人攢在一起,共同做一件事兒的人。
放在《三國演義》中,劉備就是這樣的攢局者。
才有后來的桃園三結義和三顧茅廬。
《西游記》里,唐僧也是一個攢局者。
才能騎著白龍馬和三徒弟去跨越重重險阻西天取經。
古往今來,單打獨斗的人,通常成了炮灰,而得人心者,往往能成大事。
這些攢局者,表面上看起來“一無是處”,但實際上,正因為有他們的存在,才能聚集一批英雄豪杰,實現更大的目標。
攢局者往往具備幾個特質。
一是志向高遠。
攢局者不一定某方面特別厲害,但是他要有大格局和非凡的見識。
他們的夢想不僅僅是賺錢,而是心懷更大的理想。
跟著這樣的人,大家會覺得這事兒能成。
與之相反,一個人即便前期占盡先發優勢,能籠絡一批能人將士,然而如果自身格局不大,依然難成大事。
袁紹這個人就是這樣,雖是四世三公,然而格局太小,不能成事。
從一件事就可以看出。
適逢各鎮諸侯紛紛響應討伐董卓,袁紹貴為四世三公,所以大家推舉袁紹為盟主。
后董卓棄洛陽而去,曹操建議袁紹,領頭帶兵乘勝追擊。
然而,袁紹和他的盟軍都想利用這個機會,在洛陽城里搶奪錢財,謀劃私利,哪里還顧得上討卓。
所以袁紹按兵不動,說“諸兵疲困,進恐無益”。
結果錯過了一戰定天下的大好良機。
曹操才說了一句“豎子不足與謀”,這小子不值得共謀大事。
后來曹操和劉備煮酒論英雄時,曹操也說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干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也正因為如此,袁紹麾下的謀士許攸才會改投曹操,在官渡之戰中獻計,讓曹操燒其糧草,袁紹最終大敗。
二是看得穿一個人的欲望。
看穿一個人,就是看穿一個人的欲望。
如果你能看穿一個人的欲望,就能調動對方為自己做事。
若逐利,便給予豐厚的利益。
若好面,就在人前抬高對方。
若重義,便真心實意動之以情。
在洞察人性欲望上,劉備是個中高手。
諸葛孔明,何許人也?
徐庶說他“此人乃絕代奇才...若此人肯相輔佐,何愁天下不定乎!”
司馬徽說他“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也。”
后來劉備去臥龍崗,看到中門上大書一聯,寫著: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所以雖然沒見著諸葛孔明本人,但劉備對其人有了大致了解。
絕代奇才,心氣高傲,淡泊名利。
這樣不可多得的謀士,如何做才能讓對方心甘情愿輔佐自己呢?
再看接下來劉備見到諸葛孔明第一面時說的話:
“大丈夫抱經世奇才,豈可空老于林泉之下?”
這一句話恰好戳到了諸葛孔明的痛點,天下駿馬,都希望能遇一伯樂,普天謀士,無非寄心于擇一明主。
謀士怕什么?空有一身才能而毫無用武之地。
接著,劉備說:“漢室傾頹,奸臣竊命,備不量力,欲申大義于天下,而智術淺短,迄無所就。惟先生開其愚而拯其厄,實為萬幸。”
短短一段話,既表明了自己的高遠志向——想要為天下人伸張大義,又放低自己,自謙說自己“智術淺短”,所以到了現在沒有什么成就,同時還引出了諸葛孔明對當前形勢的見解。
聽完諸葛孔明對天下形勢的見解后,劉備心服口服,拜請諸葛孔明出山。
然而,諸葛孔明推辭,說自己”久樂耕鋤,懶于應世,不能奉命。“
劉備怎么做的呢?
他哭了,說“先生不出,如蒼生何!”
先生要是不出山,蒼生應該怎么辦呢!
劉備知道,諸葛亮并非追名逐利之人,以利誘之肯定行不通。
從之前劉備觀察到的信息,可以基本上判定,諸葛亮是個心懷天下的有志之士。
所以從頭到尾,劉備反復強調蒼生、天下、大義,絕口不提什么宏圖偉業,并且通過三顧茅廬,淚沾袍袖這些舉動,表明足夠的誠意。
這就是劉備的厲害之處。
創業也是如此,最難的便是找人,要是人找對了,事兒也差不多能成了。
一個有能力的人才,能頂過100個平庸的員工。
但是如何去拉攏對方,驅動對方為自己做事的關鍵,還在于你是否能看穿對方的欲望。三是懂得利益分配。
對于攢局者來說,蛋糕做大了之后,怎么分也是個大問題。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么項羽明明占得先發優勢,最后卻輸給了劉邦?
其中一個原因便在于,利益分配不均。
劉邦曾經問陳平:我和項王有何區別?
陳平答:項王寬和,您粗野傲慢。
劉邦又問:那你為何棄項王而投奔我呢?
陳平一語道出了原因:項王對于有功之人舍不得封賞,而大王您不吝恩賜。
通俗地來說,就是跟著您,有肉吃。
所以不能光畫大餅,等到論功行賞的時候,全攬功于己,不肯讓利,也會功虧一簣。
再看看俞敏洪,俞敏洪能將新東方從小作坊模式做到上市公司,很重要的一點便在于,在利益的問題上,從不含糊。
在新東方發展的不同階段,俞敏洪采取了不同的利益分配方式。
起初,俞敏洪給新東方老師的報酬,是以固定工資加獎金的形式。
后來,徐小平、王強、包凡一加入之后,俞敏洪并沒有讓徐小平、王強和包凡一來瓜分已有的蛋糕,而是擴大業務范圍,讓他們各自負責新興的業務板塊。
例如徐小平負責移民咨詢和出國留學咨詢,王強負責編寫英語教材和口語教學,包凡一則負責寫作班。
當時俞敏洪提出的合伙人機制,要求每個業務板塊的大部分利潤都由該板塊的負責人負責。
當然也有前提,就是各自上交總收入的15%用于企業經營所需,且稅費和聘請老師的費用自己負擔。
這種分配方式充分調動起了大家的干勁,因為自己的業務板塊做得越好,拿到的錢也越多,因此新東方才得以在1995年到2001年間快速發展。
所以俞敏洪才會說:“從本質上來說,只有把利益的問題擺正了,人與人之間的友情才能長久。”
因為人與人之間的問題,就是利益分配的問題,搞定了利益,也就搞定了人心。
最后:
能力強的人,邏輯往往是——“我是來工作的,不是來搞關系的”。
然而,要成大事,并非單打獨斗能夠搞定的。
厲害的攢局者,往往能夠在初期,用遠大的志向吸引人才。
在中期,通過看穿一個人的欲望調動對方的積極性。
到了后期,懂得用良好的利益分配機制留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