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經過疫情,你哪里懂得“鐵飯碗”的好?
來源:皖江人才網
時間:2025-01-11
作者:皖江人才網
瀏覽量:
01
疫情是一顆試金石,能夠試出你所在的公司成色幾何。
公司好不好我們先不說,你一定聽過或者看過這面這樣的故事。
某人考上公務員,做了兩三年就辭職了,主要就是嫌工資太少,體制沉悶,一眼看到了頭。然后辭職創業,沒幾年便千萬身家。
于是,那個昔日公務員,今日大老板的人說完自己的勵志故事,不忘加上一句:“如果當初不辭職,我一定沒有今天。”
因為這句話,不知道鼓動了多少熱血青年加入到這個企業當中。也不得不說,這樣的老板很有煽動力。
事實上,確實有一批人這樣“操作”成功了。比方說,知名企業家許家印、潘石屹、王健林、王文銀、史玉柱、王傳福……他們這些人無一例外,原來都是體制內的人,后來辭職下海,掘了第一桶金,最后都獲得了商業上的大成功。
但是我請大家認真思考一個問題:
從體制內辭職創業獲得成功的概率究竟有多大?
我們只看到成功者,卻忽視了那些多數不成功者。我們從這些企業家身上就能發現,他們本身不是學霸就是精英,他們這些人,無論是在體制內還是在體制外,可能比一般人獲得成功的概率都要大。
因為他們不僅在個人資質上一般人沒法比,而且有一些人的家庭背景也很不尋常。
所以對于一般人來說,想獲得商業成功是相當難的,至少概率要低很多。
02
一位HR朋友,因為這次疫情,讓她感受到了在國企上班的好處。
在家辦公這段時間里,工資全額照發,一分不少,也不用擔心失業,因為企業實力很雄厚,不存在倒閉風險。
而且就在前兩天,她接到獵頭電話,推薦了一個民企人力資源經理職位,年薪30萬左右,問她是否有意向,可安排面試。
她想了想,還是拒絕了。這次疫情讓她堅定了繼續在國企干下去的決心:雙休,工作穩定,企業福利好,壓力中等。雖然民企工資給的高一些,可是隨時都有走人的可能。
她的這種想法其實很有代表性,尤其在疫情期間,表現的更為突出。
那么,在國企工作,算不算“鐵飯碗”呢?
在我們過去印象中,鐵飯碗通常是指公務人員以及在國有企事業單位具有干部編制、工人編制的體制內人員。
有了編制,就相當于有了穩定和保障,難怪有些人為了這個編制搶破了腦袋,每年公務員報考人數居高不下,就是這個道理。
而在國有企業上班,具體體現在:
第一、工資穩定,旱澇保收。工資發放及時、程序規范、不拖欠工資、不隨意扣發工資。
第二、工作穩定,不輕易裁員。只有到了企業要關門倒閉,萬不得已裁員,但也會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給與足額補償。
鐵飯碗在過去可能強調“以廠為家”,因為實行的類似于“終身雇傭”,現在則意味著一份收入穩定的工作,不會輕易被裁。
除此之外,其實體制內的工作會給人更高的“職業安全感”,背靠大樹,心里面有底。
就連寫出《明朝那些事》的當年明月(本名“石悅”),即便稿費、版稅收入早已過了千萬,可他依然鐘情于“體制內”的工作,并沒有辭職去做專職作家。
我想,這正是體制內的工作是其他工作所無法比擬的優勢。
03
年輕的時候還可以闖一闖,去有發展機會更多的民企,畢竟精力旺盛,學習能力強。
可是到了一定年齡,你才會發現體制內的可靠與穩定非常重要,而且這次疫情會增強這種看法。我自己就感覺到,過了35歲,漸漸感覺到精力不如以前,容易生病,也熬不得夜了。
也正因為這樣,過了35歲的職場人,很多成了企業嫌棄的對象,說好聽一點叫做工作效率降低了,說難聽一點就是沒有性價比了。
所以在尊重員工層面,國企也有優勢,尤其像這場疫情發生之后,看看不同企業的表現,你就能強烈的感受到這一點。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發生了疫情不能復工,有些私企老板們首先想的是如何自保:要想企業活下去,是不是降薪、要不要裁員。滿腦子都是這些東西。
而國企不一樣,它不僅要考慮經濟.利益,更要有政.治站位。在危機來臨時,國企首先考慮的是如何確保員工安全和生活保障,甚至有必要犧牲一定的經濟利益。這跟私企老板們想的完全不一樣。
國企員工少有后顧之憂,而在私營企業就不一樣了,別看平時工資高不少,但很難長久,真到了有事的時候,可能第一個被裁的就是拿高工資的,有點“大難來時各自飛”的凄慘,哪里還談什么尊重和職業安全感?
所以在編制內的工作,只要你不亂折騰,別太任性,小日子過的還是挺滋潤的。
04
當然也要看到,“鐵飯碗”也不是一勞永逸的,平時就要有憂患意識,要練好兵,竭盡全力做好工作。尤其不允許不作為、不履職這種情況出現。
像這次疫情發生之初,有些干部就因為不作為、不履職被免了,例如湖北黃岡原衛健委主任,一問三不知,就屬于典型的不履職、不稱職,被撤職不僅理所應當,也讓人拍手稱快。
當然,在國企工作,也會面臨一定的裁員風險,但主要是由于業務萎縮導致,該補償的還是一分不少。
因此,擁有體制內的鐵飯碗工作,只是相對穩定、可靠,不能絕對化。
作為職場普通人,也要看你愿不愿意接受,這沒有什么對錯,只有合不合適。同時也希望疫情早點結束,大家都有一份滿意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