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我有一個您必須要考慮的產品,保證能給你帶來巨大的收益!
——什么產品?
——我!
這是《都挺好》里的對話,在大街上發傳單的明玉,遇到了多金老板蒙總,成功把自己當成產品給推銷出去了。這是我看這個劇為數不多印象深刻的場景。
其實一年前我看了梁寧講產品后,有所啟發,就一直想借產品框架按照我的理解,寫寫一個人成長的五個層次。
最近我在招聘,又想起來這個選題,擇日不如撞日,就今天寫吧。
因為萬物皆產品,一個人,一個員工,都可以是一個產品,而這個產品使用者無非就是老板、領導、其他同事等。
因此,如何成為一個值錢員工,在一家公司或是整個職業生涯混得風生水起,其實可以按照產品的邏輯來打造自己。
同樣的,一個老板或者領導,在招聘、識人、用人時,也可以借鑒產品的邏輯框架:
第一層——感知層
第二層——角色框架層
第三層——資源結構層
第四層——能力圈
第五層——存在層
之所以,要這樣去講,因為一個人若是沒有這樣明晰的框架去看自己,規劃自己的成長,可能就只會聚焦在某一兩層,其它層的給忽略了,這樣會極大削弱自己的競爭力。因為人是復雜的,職場環境也是復雜的。
01
第一層——感知層
一個產品,你看到它的第一眼,外形是否好看,顏色是否漂亮,質感是否契合自己,這些都是在感知層上做產品判斷。
一個人,站在你面前,顏值幾分,身高多少,胖還是瘦,發型怎樣,穿衣品味如何,然后一開口講話,什么口音,基本表達怎么樣,這些都是一個人的感知層。
這也是一個人的最外層。
可這跟一個人成長、是否值錢有毛關系?
其實,關系大了。
感知層雖然是最外層的,是離核心最遠的,但反過來講,正因為它是最外層,所以也是別人感知你的第一層。
第一層,你就給了別人不好的感知,別人還會有欲望感知你的下一層、再下一層么?
所以,真正的成長,做一個值錢的人,不應該放過第一層。
第一層應該怎么提升?
此處適合清單體呈現:
01 要做到好看。好看不是指顏值多高,這對大部分人來說不現實,大部分人都是普通長相。這里說的好看,其實是體面。這個要求并不高,具體繼續往下看。
02 清潔是最基本的要求。別學蘇大強。這個在任何行業適用,如果一個滴滴司機渾身散發著幾天沒洗澡的味,他的分數一定不高;衣服要勤換洗;洗頭,別油的打綹,別有頭屑;運動鞋勤送洗,皮鞋勤擦。
03 一定要在乎你的發型。一個好發型能拯救你的整體形象,一個糟糕發型也能讓你的形象大打折扣。勤剪發——男士短發,一個月理一次是最低要求。
04 如果你沒有太多錢,選擇少買衣服,但把單價提上去,不求多,求品質。
05 找到適合自己的穿衣風格。別隨便穿,我發現大部分都是很隨便。不要放大自己的劣勢,比如矮個子喜歡穿大碼衛衣,小腿腿壯喜歡穿緊身褲,肚子大的喜歡穿白T...
06 職場穿衣體面還包括別露乳溝、腋毛、屁股,無關美丑。
07 不管男女,都要適當的打扮自己、倒飭自己。千萬別以為不重要。
08 注重自己的溝通界面呈現:與人聊天注意眼神交流,注重表情管理,注重傾聽與回應。
09 個人氣質上,對上不卑不亢,對下不驕不縱。不浮不夸,溫和堅定,平靜智慧。有的人往那一站純靠氣質就能圈粉,你應該聽說過這句話吧。
最后借用脫不花的話總結:
那些質疑個人形象管理重要性的人,從來都不會知道因為糟糕的形象而損失了什么。
你看起來像什么地位,
你就是什么地位。
這就是存在感知層的意義與修煉。
02
第二層——角色框架層
角色框架層。
用于網站就是框架。
框架就是框定每個頁面需要有多少元素,它們的鏈接關系、調用規則分別是什么,你打開任意一個網頁,你在感知層感知到的一切內容、功能,都是在這個框架內被框定的。
用于人世間就是角色。
生活里,每個人都被框定在角色里,并且被角色馴化。爸爸、媽媽、老公、老、兒子、女兒...這些都是角色,角色會對人有要求,比如當你做了爸爸,有人就會說你:當爹你得有當爹的樣子。
社會上,也是。你去海底撈吃飯,服務員怎么對你笑,用什么手勢指引你,傳菜員怎么上菜,這些都是角色對他們的要求和馴化。你遇到銀行職員,學校老師,政府公務員,你都會發現他們身上有深深的角色烙印,從氣質到處事,甚至說話、穿衣風格,都是如此。
職場上,大家也都是角色。
你的角色定位是什么?
你應該去適應那個角色,按照那個角色要求自己,把自己裝進那個角色里。
有個朋友一直想提升自己的口才,于是他非常努力地練習表達技巧,終于他能夠侃侃而談了。但是當需要公開表達的時候,他就會變得吞吞吐吐,之前的練習好像就一下失效了。
這個朋友知道我經常出去做演講,所以過來請教我。
我一聽就明白了,這種現象,就是角色定位偏差。
對于別人來說,角色是別人對你的認知。
對于自己來說,角色是一種自我行為規范。
我是皇帝,就要以皇帝的口吻說話,我是醫生說話就不自主的像醫生,我是警察就會不自覺的有個警察的范兒。
剛才說的只是職業角色,其實每個人都有很多種角色。比如我的角色里就有新媒體講師、寫作課講師、演講者、作者、老板等。
一個人在做事時,就應該以一個特定的角色要求自己,同時相應的,你認為自己是那個角色,你就會越來越像那個角色。
回到最開始講的,為什么那個朋友一直練習口才,公開表達時卻懵逼了?
因為,他去做公開表達時,沒有從心底里轉變角色,他沒有因為站在臺上了就用另一種角色的視角看待自己。
光練技巧沒有用,角色定位的改變才是關鍵。
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私底下是個內向的人,也不愛說話,甚至有點害羞,但是我出去演講時,每次都能有特別好的效果。
因為我去演講時,我站在臺上時,我心里知道:此刻我就是明星,大家都得聽我講,我說的話就是有份量,我就是中心…
所以,每次我站在上面,就一下自信起來,感覺跟前一天晚上緊張的準備稿子的不是同一個人。
這就是角色定位效應,你把自己定位成那樣的角色,你就會那樣的要求自己、呈現自己。
所以我跟朋友說,你再去公開表達時,你就要在心里告訴自己:我是演講者,我是演講者,我是演講者,我站在臺上就是中心。
這樣你就自信了,這是角色帶給你的天然自信。
你一旦自信了,就會發揮得很好。如果你不轉變角色定位,站上臺時還以為自己是那個害羞的孩子,那你必定不會發揮好。
從另一個角度理解,角色定位,其實就是:
你想成為什么角色,
就要按那種角色的要求去行動。
03
第三層——資源結構層
第三層了。越往里越重要了。
之前,今日頭條找過來,讓我簽個合同,公眾號上的原創文章都在頭條號上發一發,給稿費、給推薦位,這是干啥?
爭奪優質內容資源。
從前,百度不僅做搜索,還自己做百度貼吧、百度知道,自己建設內容資源,用戶有需求的時候,Google還不得不為百度倒流,因為它自己不做。
而今天,很多人不在百度上搜索了,因為優質的公眾號內容你在百度上搜不到,公眾號有了資源,所以你會發現微信在搜索上正在發力,越來越好用。
今日頭條必須搶這個資源。
這就是資源結構層的意義。
每個人,都是自帶資源的。財富資源,人脈資源,精神資源。
梁寧說,兩個人相親,沒有完整判斷框架的人,都只能看一個人的表層,除了看臉,就只能打聽一下:有車么?有房么?有存款么?
資源里,財富資源就是最表層的,再往里是一個人的人脈資源,人脈資源背后是一個人的社交層次,這個東西是把一個人引向未來的,不同社交層次的人,五年十年后,是有天壤之別的。
再往里,是一個人的精神資源,比如他的原生家庭是怎樣的,他過去讀了哪些書,吸收了什么人的能量,這個更重要,它在持續不斷的定義你。
一個員工混職場,也要注重資源積累。
01 重視人脈資源——
恕我直言,很多人并不重視人脈,因為我以前就是這樣。最近我的書要出版了,準備找一些KOL幫忙寫推薦語時,才發現能用的非常少,其實按我在行業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找很多KOL寫推薦語都不難,但是臨時去認識再求推薦就不太好了,平時的結識、維護、積累很重要。
關鍵時刻,人脈能為你撬動很多資源。去年認識到技術大佬曹政老師,我就發現人家特別厲害,平時非常愿意幫助年輕人,也愿意撮合大家做一些事,前段時間跟他們一起參加線下活動,雖然發現不太好融入(他們大都是技術圈的,一聊我就懵逼,聽不懂),但我更加相信人脈的作用。
一個人,不管做什么,
都有很多人想幫他,他能不厲害么?
02 不斷升級社交層次——
一個人怎樣最容易停留在舒適區?
技術小白光跟小白玩,銷售菜鳥光跟菜鳥玩,公號小編光跟小編玩,就像上學的時候,差生就天天跟差生玩。
如果你的社交層次不突破,其實你不會有進階的渴望。
你觸碰到上一層的資源了,你就有機會爬到那一層。人先被資源吸引,而后被資源推動。
03 不斷豐富和升級自己的精神資源
查理芒格給南加州大學馬歇爾學院的學生講課,主題是——選股藝術。
其實就是教你怎么挑選股票。
不過,一上來,他卻在大篇幅的講“普世智慧”。
啥叫普世智慧,就是所有人看了都有用,放在任何領域都有用的智慧,也可以稱之為基礎教育。
查理芒格指出:每個人都要有多元思維模型。
為什么必須是多元的?少了不夠用么?我精通幾個思維模型不可以么?
答案是:如果你只有一兩種思維模型,研究人性的心理學表明,你將會扭曲現實,直到它符合你的思維模型,或者至少到你認為它符合你的模型為止。
我想到了一個詞:偏見。
因為你的頭腦中掌握的知識特別少,你的認知非常局限,因此你看到一件事時,通常會把那件事強行拽到你熟悉的認知里去判斷,這樣的話,偏見是必然的。
高手和大佬,一般都是偏見比較少的,因為他們知識儲備量大,認知思維模型比較多,同時經驗經歷比較多,所以一件事,他們更傾向于比普通人看到更多的全貌,所以他們不容易有偏見。
查理芒格說:你的思維模型,必須來自不同的學科,因為你們不可能在一個小小的院系里發現人世間的全部智慧。如果你們知識記得一些孤立的事物,試圖把它們硬湊起來,那么你們無法真正的理解任何東西,如果這些事物不在一個理論框架中相互聯系,你們就無法把它們派上用場。
挑選股票,看似是一件事,背后是無數件事,多個領域的綜合知識支撐的判斷,當然更接近準確。
當然,這也是我們為什么必須終身學習,人一生就是在做選擇,做選擇其實就是在做判斷,能否判斷好,背后是你大腦的多元思維模型和強大的知識儲備在處理信息和做決策。
這也是為什么巴菲特查理芒格這樣的人,一生都在閱讀學習。
限于篇幅原因,上面只講的是知識層面的。
升級精神資源,更宏觀的上,就是不斷迭代自己,升級自己的大腦操作系統,重構自己,如果你愿意,你可以感受到重生的感覺。
梁寧說,人生歷程,總會在某個時刻,很多人都處在同一個角色,比如大家都曾是學生,大家都曾是小職員,但是一個人的資源結構,會推動他,在未來進入其他的什么角色。
你吸收怎樣的能量,
就會長成怎樣的人。
你擁有怎樣的資源,
就能撬動多少財富。
04
第四層——能力圈
第四層和第五層是核心。
什么是能力圈?
你想要得到某樣的東西,最可靠的辦法是讓自己配得上它。能力圈就是,你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通常,你想成為什么角色,就要建設相應的能力圈。
一個人找工作,換工作,就是從自己的能力圈出發,匹配工作,升級能力圈,再匹配的過程。
你想要得到這份工作,你的能力圈可以么?
我最近招聘內容編輯和課程編輯,收到了大概50封簡歷,有大概十多封簡歷里面是這 2 種態度:
要么是——你一定要錄用我,為什么呢?因為我現在特別想離開這個地方,我厭倦了現在的工作,去您那里我一定可以跟著你更快的成長...
要么是——哇,看到招聘好激動,雖然感覺自己都不太符合,但還是試一試,萬一成了呢哈哈...
只有十分之一的簡歷,在認真闡述為什么自己的能力圈匹配這份工作,以及咱不匹配的地方可以怎么去建設。
一個職場人,一定要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有自己的能力圈,在那個能力圈里,你去哪都有飯吃。
同時,這篇還想聊一個更重要的:
——盡量減少在能力圈外競爭。
查理芒格說:你必須清楚自己有什么本領。如果玩那些別人玩的很好,自己卻一竅不通的游戲,那么你注定一敗涂地。要認真自己的優勢,只在能力圈里競爭。
注意,這不是讓你呆在舒適區,而是說讓你別妄想自己能在能力圈外成功。
粥左羅,想要成為一個銷售大神,想成為歌手,想做商務,想成為一個職業滑板運動員... 這些都是愚蠢的想法,注定一敗涂地。
很多人都有執念,總想證明自己。
巴菲特和芒格都清楚,科技行業能賺到錢,但他們幾乎不投資。
芒格說:我們既古怪又老派,我們不覺得我們在高科技行業擁有任何大的優勢。實際上,我們認為我們很難理解軟件、電腦芯片等科技行業的發展實質,所以我們盡量避開這些東西,正視我們的缺陷。
于是,他們在自己的能力圈里即傳統行業賺了一輩子大錢。
你想成為什么角色,
就要建設相應的能力圈。
同時,
想在不擅長的領域取得成功,
你的人生可能會過得一團糟。
05
第五層——存在層
這是決定一個人終局的核心層。
什么叫存在層?
一句話:你這一生,希望自己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之前,360創始人周鴻祎發過一條朋友圈:“我的人生竟然如此失敗,沒有任何意義”。
普通人覺得那樣已經了不得了,但在周鴻祎自我存在層的預期上,那就是失敗,他大概希望自己的企業是BAT級別的。
梁寧在2005年同時認識了做豆瓣的阿北,做抓蝦的徐易容,做校內網的王興,當時從感知層看,三個人很像,都是文藝男青年,做的也都是WEB2.0的網站。
但十幾年過去,三個人和他們的公司,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梁寧說:如果能夠進入這三個人的內心,即使在他們看起來很像的2005年,他們對自己存在感和驅動力就是不一樣的。
一個人對自己存在感的預期,是驅動他一生前進的最大動力。
因此,存在層,這個核心層,會推動二三四五層的變化。
前段時間讀普京,他冷靜、堅忍、不露聲色、沉得住氣,這是他的外在感知層,當然這也是他的能力圈,但支撐這些外層是他的核心層——他有高遠的政治理想。
一個早期跟普京有工作交集的特工評價他:普京不酗酒,不抽煙,不貪財,不好色,他總是將感情深藏在心底。
同時,這五個層次都是互相作用的。
還是說普京。
比如少年時,普京很喜歡看《盾與劍》雜志,立志長大后要成為一名間諜。
這個就是精神資源,影響存在感預設。
比如普京因為個子矮,籃球、足球都不適合他,他自己知道,所以他最后選擇了柔道,并最終成為柔道黑帶。
這個就是在能力圈里競爭。
再比如上學時,普京不與誰深交,因為他沒時間交朋友,同學回憶:“他一放學就趕往訓練場。”大學時,負責到學校招募間諜的人發掘了普京,因為對方看中了他沉默寡言又堅毅好學的性格,這恰好適合做間諜。
這里就包含了角色、能力圈、感知層的關系。
梁寧說:存在感之于人,就像生存之于動物一樣,是觸發情緒,推動行動的開關。你觀察一個動物,它的狀態,它的情緒,就是它的生存需求是否被滿足。一個人為什么奔波,焦躁,不安,機關算盡,山躥下跳?因為還沒有被滿足。
查理芒格認為,一個人的能力圈的擴充是非常難的。那怎么擴充?其實很多人不用擴充,因為他們的存在層不需要他們去擴充。
一個人的存在感被滿足了,能力圈就不會擴充了,就好像很多女人結婚了就不化妝了一樣,男人滿足了就不奮斗了一樣。
能力圈的擴充是痛苦的,只有那些存在感沒有被滿足的人,才會持續擴充。
存在層,指引個體命運走向。
但存在層并不是一成不變的,
它在五層相互作用下迭代升級。
結語:
以上就是本文對個體發展五層次的闡述,你可以把它當成一個思維模型,去判斷識人,更好的與人相處,在職場中更好的管人用人,甚至去找你的另一半。你更可以用這個思維模型,更全面的解讀自我,重構一個更好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