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花:成為領袖,你要先學會領導自己
來源:皖江人才網
時間:2025-01-10
作者:皖江人才網
瀏覽量:
“第十四屆玄奘之路商學院戈壁挑戰賽”和“第八屆亞太地區商學院沙漠挑戰賽”簡稱「戈14沙8」。其實每一次出征前,我都覺得是一個新的挑戰。雖然每一屆我們都要去那個地方,但實際上對我們自己來講,每一屆都等于重啟,都在重新認識我們自己。
我們出發,是為了回家。這個「家」有幾層含義:第一是我們所在的學院,這是你最重要的支撐;第二是各自的家庭,那是你另外一個重要的支撐;第三是我們的內心,那是自我的一個支撐。
所以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我們怎樣去拓展自己的認知和能力,來接受無論去亞沙還是去戈壁,我們對自己的重新認識。
- 1 -
要成為自己領導自己的那個人
我們很想成為一個領導者,但事實上真正能夠成為領導者的并不多。《時代周刊》1987年11月刊的封面文章問「誰在掌管美國?」答案是「這個國家需要卓越的領導者,卻沒有人堪當大任」。其實我們在任何時候都非常需要卓越的領導人,但實際上很難找到我們稱為卓越的領導人。
「領導力」這個詞在十九世紀末開始出現。在哈佛大學圖書館的索引里,這個詞的索引有170多萬條;在亞馬遜上有關領導力的著作,有18萬本。所以可以想見,領導力是極度被關注的。我們之所以關注它,是因為我們大多數人都希望找到真正的領袖,還有一部分人非常希望成為真正的領袖。但事實上我們發現,無論你去找領袖,還是你希望成為領袖,都不容易。
為什么領袖如此的重要?而為什么如此重要的領袖,我們這么難找到?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想真正成為領袖的人,需要一個最重要的條件,就是你得領導你自己。很多人無法真正成為領袖,就是因為走到最后,他其實領導不了自己,或者約束不了自己。
我常常跟企業家交流,我說,對于企業家來講,最后的挑戰實際上是對自己的管理,而不是你去管理別人。我們如果要成為自己真正領導自己的那個人,我們需要的挑戰到底是什么?我想這大概就是我們走向沙漠、走向賽道很重要的一個檢驗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看到一個人:玄奘。他能夠讓人類擁有智慧,讓文化穿越邊境,讓我們看到人與人之間真正的認同和內在的定力,就是因為他能夠真正地領導他自己。
他用17年的時間走了5萬公里,一個人一步一步把它走完。在17年的時間里,他真正領導的其實只有他一個人,他所引領的智慧,已經沒有國界,沒有時空,沒有所有的隔閡,讓我們在一個共同的智慧下,心性得以成長,人類得以進步。這就是真正的領袖。
我之前沒有到阿育王寺的時候,我對玄奘沒有那么深的理解。當我第一次走到阿育王寺,我最深的感受就是,我終于理解玄奘西行以及玄奘本身所表達的最本質和最真誠的「以一己之力量,卻的確可以推動進步」的這樣一種感受。
我們來到國發院,來到北大,我們常常說我們最重要的是家國情懷,是獨立,是自由,是擔當,是民主,是科學。這所有的一切,它的核心其實就是我們如何推動人類的進步。所以我們在走向賽道的時候,我也希望你理解,這不是一個比賽,更大程度上是你對自己的一個認知過程。
怎樣成為一個真正能領導自己的人?應該有兩個訓練:一個是訓練你的認知,讓你能夠理解環境;一個是訓練你的能力,讓你能夠拓展可能性。
我們很多時候不能成為自己的領導,是因為我們對環境的把握上不夠,我們常??共蛔≌T惑,抵抗不了挑戰,接受不了更大的沖擊,這說明我們的認知不夠。當我們不能夠真正領導自己的時候,常常是因為我們發現自己有局限性,很多問題我們無法去解答。
事實上,如果你有認知,你就能夠真正地擁抱環境,當你真正擁有能力的時候,你會發現其實是有無限的可能性。這是我們不斷地去參與戈壁挑戰賽或者亞沙很重要的一個訓練,也是我鼓勵大家,并且非常支持大家不斷接受這兩個賽事的根本原因。
- 2 -
你的認知能力可以面對一切挑戰
我們怎么去理解認知?其實從2018年開始,我就反復跟大家講,我們今天最關心的不是「不確定」,我們最關心的應該是「確定」是什么。因為「不確定」一定是存在的。在「不確定」一定存在的情況下,我們最需要做的就是把「確定」找出來。這就有一個很重要的要求,就是認知能力。
比如賽事途中下雨了,你沒有帶傘,你感覺你擋不過這個雨,但你沒有做任何準備,你就會焦慮。但是認知能力夠的人,就會告訴自己說,這是我檢驗身體反應速度夠不夠的時候,這個我們就稱之為認知。所以認知能力其實是你怎么認識世界,它依賴于你自己內在的心理條件。
如果你的認知能力夠的時候,你對外部的所有環境、各種知識以及客觀世界的東西,你都可以接受,你自己本身就可以有非常強的概念來接受所有的不確定。所以我們今天實際上比任何時候對認知的要求會更高。
有一次我去一個500人的會場講話,突然停電了,所有人都非常緊張,我在講臺上,話筒沒有聲音,光全部沒有,屏幕也不亮,一瞬間全黑。但是我沒有動,我的聲音沒有停,我就沒有任何停頓地一直講。當我在一直講的時候,反而整個會場靜到了最后一排人都可以聽到我說話,就這樣延續了15分鐘。之后電來了,大家都熱烈地鼓掌。
我想這種反應的動作其實就是你認知的能力。當你遇到完全變化的時候,你心里要有一個定力,這個定力來源于你自己的認知。你只要相信所有人來聽你的聲音,而不是必須要看到屏幕,不是必須看到你這個人,不是必須有電,你就可以一直講下去,不受任何的影響。
認知從定義上來講,有五個方面的能力。
●言語信息:你可不可以回答「世界是什么」這個問題的能力。
●智慧技能:你可不可以回答「為什么」和「怎么辦」這種問題的能力。
●認知策略:你有沒有一種意識去調節和監控自己認知過程的加工。
●態度:也就是你的情緒反應,你自己的情緒穩定性到底夠不夠,你可不可以告訴自己你的態度其實會影響你整個學習行為的過程。
●動作技能:你可不可以協調你的肌肉和所有的動作的一致性。比如特別冷的時候,你會打一個冷顫,那個天然的動作就在協調你跟外部的關系,在你內部調動了冷顫之前的七倍的熱量。所以你一定要相信,你的身體有非常強的力量,只是我們自己的認知到底做出這個努力了沒有?
我希望大家能夠有這個力量去面對現在外部所有的不確定。
我常常講一個故事,西西弗斯,這是一個觸犯了天神的人,所以天神懲罰他。這個懲罰非常殘酷,就是給他一個巨石,讓他快推到山頂的時候,又把巨石打到山底,他只好重新推。但是他永遠推不到山頂,他從此就在往復做這一個毫無意義的動作。在哲學上來講,就是你在毫無意義當中,可不可以活下去?
西西弗斯的偉大就在于他最終找到了一個方法,就是他相信命運就是讓他做這件事情,巨石掉下來,推到接近山頂,繼續掉下來,繼續推,他不再掙扎,他很安逸地去做這件事情。所以他的眼中,不再是巨石,不再是大山,他眼中只有一件事情,他可以接受這個掙扎,不會再難受。他讓這個巨石、掙扎和環境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所以這個時候,他最重要的力量來源于他跟這些的共生。
我最近常常想到這個哲學神話故事,其實就是在想,我們今天遇到的一切,其實我們都是要接受的。
當你走向賽道的時候,一定會發現有很多東西跟你設想的不一樣,有很多的挑戰跟你的準備不一樣,有很多你遇到的問題其實你想都沒有想過。
可是當你很安然地去接受、接納和擁抱它的時候,你就告訴自己這就是你要接受的。當你發現更多的人能夠有力量超越你,你必須以一個很慢的速度,慢慢在這個賽道上走的時候,你也要接受。
你的重要性不在于別人比你跑得快,而在于你能夠把自己走好,這就是認知的能力,你就會像西西弗斯一樣,所有的挑戰對于你來講,只是一種接受和一種必須擁抱的環境條件。
我自從走上戈壁之后,我就非常佩服玄奘,我非常鼓勵我們所有的同學都上賽道,我希望你到那個地方,親自感受一下玄奘所有的努力。
當他功成名就,已經完全走到人生最高峰的時候,他是怎么做選擇的;當他花五年的時間走到菩提樹下,看到他最想要的結果竟然是虛無,這樣的打擊他是如何接受下來的;而當他跟當時所有的高僧辯經之后,沒有人可以超越他,他已經到了被他穿過的一只草鞋都要被萬人膜拜的時候,他是如何毅然決然地放下,堅持初衷,要取得真經回去。這所有的過程意味他自己認知的清晰和他對世界的看法。
我覺得當你理解這一切的時候,你就會理解一個人真正的認知能力,是可以讓他面對一切對他的挑戰。我如果不是真的走過賽道,我不會有那么深的感受,這也是很多人問我,為什么你要一次一次地去,其實每一次去都是一個重新清理的過程,你就可以重新地認識自己。
- 3 -
工作是一種修行
所以我就有一個觀點:工作其實是個修行。有人說,人生是個修行,我給否掉了。人生應該是一個旅行,因為我們并不知道終點在哪里,我們并不知道我們將遇到什么樣的風景。如果你以一個旅行者的心態去度過人生,你的每一站都是最好的一站,這是我認為比較重要的一個人生態度。但是工作一定是修行,因為工作有三個特點,其實跟修行是一樣的。
1.工作就是要持續完善,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做得好
這種不斷地尋求工作品質和不斷地努力去做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精進」的過程。在佛學的訓練中,「精進」就是達到開悟的辦法之一。所以如果你愿意把工作一天一天地做好,其實你已經就在開悟的過程當中。很多人希望跑到深山去修煉,我覺得都不用,你在工作中就可以。
2.我們在工作當中最大的挑戰就是約束自己
什么叫職業化?職業化就是一個不斷地向自己的個性挑戰和斗爭的過程。比如你喜歡很大聲地去講,職業的要求就是,你要先聽別人講;你喜歡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職業的要求就是,你必須按照共同約定的方式做事;你喜歡把自己變得更加有價值,職業的要求就是,你必須成就團隊。所以你就會發現,職業要求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磨煉心性的過程,而我們修行也就是在磨煉心性。
3.所有的工作品質,就是你人格的呈現
你寫出的文章,你做出來的事情,你完成的每一個項目,其實就是你人格的表現。如果你對自己「精進」的要求沒有這么高,沒有讓你的每一個付出都成為人格完善的一種表現的話,那你的修煉其實還有很長的路。
所以我說工作是修行,其實它跟修行要的三樣東西是一模一樣的,這就是對工作的認知。
認知決定了每一個跟我們發生關聯的東西的價值。如果你在認知上有足夠能力的時候,你就會發現,每一樣事情、每一個相遇、每一個過程……人生的每一步其實都是有意義的。
有人一直問我,現在要做什么,才會對未來有幫助?我就跟他說,把你能做的做到最好,它對未來一定是會有幫助的,我希望大家能夠這樣去理解認知。所以你在戈壁上不管遇到任何的事情,都是對你認知的一個幫助,你接受它就好。
- 4 -
要用更高更有效的績效
表達你的能力
我們怎么能夠真正地理解能力呢?我們組織行為學最著名的學者阿吉里斯給了一個定義。
能力是在需要與環境之間架起的一座橋梁,為表達需要提供了一個途徑?!⒓锼梗–hris Argyris)
我為什么會很喜歡這個定義?因為這個定義講得非常有意思的一個地方是,能力是因為需要而產生的。如果沒有需要,你發現你就沒這個能力。
我舉個最小最小的例子,我在網上看到一個故事,一部小汽車迎面就要撞上一個孩子,他的母親就可以把汽車用手頂住。這不是神話,也不是故事,是真實發生的。原因是什么?在那一瞬間,她的需要就是她的孩子不能被車撞上,她就把她人生所有的力量在那瞬間爆發出來。沒這個需要,你再讓她去頂車,就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你一定要記住,能力本身就是一種因為需求產生的東西。所以我們在定義能力的時候,我們一定要以一個很高的標準來定義它。
換個角度說,你就應該用更高、更有效的績效,來表達你的能力。而這個更高、更有效的工作績效,你如果把它作為需求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你其實可以勝任非常多的工作。但是假設你不是以一個更高、更有效的方式來表達你的能力特征,那你真的就是能力平平。
所以我常常跟很多年輕的同學講,我說我從來不去預估你們的能力高還是低,因為你們一定是有無限的可能。我們在戈壁里面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你的能力超乎你的想象。
那我們就需要大家理解,能力本身有兩部分:一部分是指個性中較為穩定、持久的那部分,我們稱之為穩定性的部分;一部分是指通常能習得的具體技能和能力,稱之為動態性的部分。我們之所以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就是因為能力具備動態性的這個部分。
因此我覺得對于能力來講,我非常希望你理解它有三個內涵。
第一,能力其實是一種可能性,它是沒有邊界的。比如你去走戈壁的時候,千萬不要認為這四天你就走不下來,你一定能走得下來,只要你一天天走,一步步走。你也不要認為你從來沒有寫過東西,你就不會寫,你要一個字一個字寫,你就一定能寫出來。
第二,能力是知行合一。我們一直強調,能力其實是一個高績效、更高可能性的一種特征,它一定是要被呈現出來。所以你得想,你得說,必須還要做,你把這三者都做得到的時候,你的能力就會被觸摸到。
第三,能力是韌性和速度。你既有韌性,又有速度,這兩個組合起來的時候,就會呈現出你能力的結果。
- 5 -
未來領導力
讓每個人都有能力掌握未來
所以無論是戈14還是沙8,我們之所以要參與這個賽事,一是我們每個人的肩上承擔國發院的榮譽,我非常喜歡這次的口號「共進不退」,表達出整個學院的精神。二是,通過這個賽事去了解一下你的邊界到底有多少可以突破,去理解一下我們日常完全遇不到的環境,你怎么去接受。
為什么我們要不斷地通過各種活動,希望大家參與之后來調整自己,是因為我們這個時代的確是變了。改變的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們要有能力去掌握未來,而不是有能力去證明過去。當我們有能力掌握未來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我們所熟悉的這個世界其實是不在的。
所以你每一次走到戈壁,走到沙漠,你會發現它不同,其實這個更加正常。當你理解你所熟悉的世界不在,而你又能安然地跟它相處的時候,在我眼里其實你就已經成為一個領導者。因為領導者可以幫助我們真正地去感受所有的內容和我們所必須感受的東西。
我最近研究的一個話題就叫「未來領導力」,也是通過這個測試,讓你感受一下你在領導力部分的訓練如何。我提了五個維度的領導力訓練,大家有機會慢慢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