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分享,Boy 拿自己做反面教材,和大家聊聊過去我在職場里犯過的3個思維錯誤,以及后來的復盤與反思。希望能對各位有一些啟示。
1. 總想憋個大招,一鳴驚人
想要證明自己是好事,但證明自己也要講究方法。職場不是一個逞英雄的地方,這里任何一項成就,都一定是團隊合作的結果。
我犯過“憋大招”的毛病。有一次團隊內部開會,因為我不喜歡同事之前的提案,所以自己私下里做了一套方案出來。這個事情我事先沒有告訴過任何人,直到大老板來開會我才第一次拿出來。
方案的效果不錯,但會議結束后我的老板卻語重心長地跟我說,以后不要這樣做。那時我還以為是搶了其他同事的風頭,讓某些人不開心。但我的老板卻說:
這不是方案好不好的問題,這是一個team work.
原來,當時我的想法很簡單,以為只要做出一個漂亮的方案,憋出一個誰也沒想到的大招,就能證明我的價值了。
可實際上呢?方案僅僅只是開頭而已。接下來項目的執行,跟進,調整和優化,需要團隊里每一個人的通力協作。
事先不告訴團隊,悶頭搞出一份PPT來,里面的很多細節都沒有和團隊成員仔細商量過。萬一大老板拍板去做了,實際操作中可能遇到諸多做方案時沒有想到的問題。
這才是對項目的不負責任。
可這些,我在當時完全沒有想到。腦子一熱,只想快點證明自己。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也證明了我老板的看法。大老板很喜歡這個方案,決定往下推進。可到了實際操作的時候,卻發現供應商和合作伙伴之間有諸多細節沒有協調好。我的那份方案,給團隊挖了一個大坑。
后來我再也沒有做過類似的事情。這讓我學會一點,就是評估團隊勢能和個人價值之間的沖突與平衡。
當個人價值和團隊勢能發生矛盾的時候應該如何取舍?這是需要深思熟慮的問題。
從那個項目來看,我的做法是出于好心,想幫助大家克服難關。但從長遠來看,即使沒有遇到那些細節問題,我這么做以后會不會讓其他人產生依賴性甚至是惰性?
以后類似的事情解決不了,是不是都要來找我了?
這樣“越界”的做法對一個職場新人來說會造成什么影響(比如其他同事會怎么看待我)?
我是否有足夠能力去承擔接下來的后果?(比如方案后續遇到的執行問題,是不是誰主張誰解決?我有沒有能力去解決?)。
在“憋大招”之前,能把這些問題理清楚了,才是一個有備無患的真大招。
職場是一個以結果為導向的地方,但不是只以結果為導向。有些時候,我們也必須看重“過程”,以及“過程”對未來工作可能產生的后續影響。
當團隊能力的平均值和個人能力的絕對值之間產生沖突,我們應該把自己擺在哪個位置?不要腦袋發熱,要三思。
這3個幼稚的職場心理,你千萬不要有
2. 錯把平臺賦能當成自己的本事
我是做廣告的。廣告人的簡歷里,很重要的一塊就是自己曾服務過哪些客戶,這是跳槽加薪時的重要參考指標。
我的職業生涯起步,都是在行業里名聲不錯的公司,因此有幸服務過諸多大名鼎鼎的品牌。但是,獲得這些機會并不是因為我自己本身有多么優秀,而是因為我加入了那些優秀的廣告公司。
可惜這個道理,我一開始并不明白。
早些年在外面參加面試的時候,我經常掛在嘴邊的話是“我做過xxx 案例”,“xxx 客戶是我服務的”,可等到對方問到更詳細的項目執行細節時,我卻一時答不上來。
當然答不上來。因為我只是在這些項目里幫忙找找資料,打打雜,并沒有接觸到項目的核心內容。
但參與過這些項目給我造成了一個錯覺:我的能力很強了,所以才有資格加入到這些項目中。
可實際情況卻是,因為公司總部和客戶全球的高層有協議,這些項目必須給我們做。
這就是平臺賦能和個人能力之間的錯覺。
尤其在職業生涯早期的時候,個人能力和行業名聲還沒有成系統地建立起來。更多時候能夠接觸到好的機會,并不是因為你有多厲害,而是因為背后的公司和平臺。
類似的事情,后來又發生在我開始寫自媒體的時候。
我曾受邀在Linkedin 網站上開設了一個寫作專欄,分享一些職場干貨和心得。剛開始時專欄作者少,所以我的文章幾乎每一篇都會被推薦到網站的首頁熱點上。
這給我帶來了大量的曝光和流量。很多獵頭聯系到我,給我推薦了許多不錯的工作與合作機會。不出意外的,我又開始有點膨脹了。
可過了一陣之后,Linkedin 的網站布局做了改版,之前首頁的熱點文章位被移到了網頁的中間部分,而不是開頭。并且以前是一個熱點位同時出現三篇文章,后來變成熱點位只出現一篇文章,而且還是隨機從5篇熱文里抽出一篇來輪播。
這些改動,直接導致了我的文章瀏覽量大大下降。雖然我依然有曝光機會,但是相較于以前,可以說打了五折還不止。
這同樣是一個平臺賦能和個人能力之間的錯覺故事。我錯把平臺帶給我的資源流量當作我個人的本事。而實際上,只要一個小小的改動就能讓我認清現實。
想清楚了這一點,讓我后來腳踏實地了不少。這給到我的啟示是,很多時候,我們需要把平臺賦能和個人能力拆開來看待。
究竟哪些是因為背靠了大平臺從而帶來了機會和資源?又有哪些是依靠自身努力而發展出來的能力和優勢?分清楚了這些,接下來需要考慮的才是:
我是否需要一直依賴這個平臺?
我有哪些能力能夠吸引其他的平臺來找到我?
如果脫離了這個平臺,我可以做什么?
把這些問題想明白了,才是自我價值真正起飛的時候。
這個道理,無論對大公司還是小公司的人,都適用。在初期,我們大多數人都需要依賴平臺,真正顯著的差別出現在后面。有的人終其一生都在被平臺所挑選,而有的人卻可以開始挑選平臺,甚至是自造平臺。
這3個幼稚的職場心理,你千萬不要有
3.你的出類拔萃真是因為自己的努力?
電影《一代宗師》里有句臺詞我很喜歡。
武學境界有三層: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主演葉問的梁朝偉在接受采訪時,對這三句話的解釋是:
見自己,看清楚自己;
見天地,天下這么大,你都沒出去看過,就是井底之蛙;
見眾生,就是把你所學所想,教給別人,啟發后人。
對應在職場,也是一樣的道理。
我們很容易見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多吃幾次虧,多碰幾次壁就能八九不離十。
見天地,就難了一個檔次。因為要承認自己的渺小和無知,不是每個人都能順利做到。尤其是在一個崗位做得出類拔萃的人,很容易就以為自己無所不能。
我也犯過這個錯誤。當在一個公司,一個職位上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卻并沒有看過更大的世界時,就如同井底之蛙。直到我有幾次機會去參加同行的交流,看到別人做的案例時,才由衷地感嘆世界之大,一山高過一山。
后來回想起來,會犯這個錯誤,是因為當時沒想清楚一個問題:
之所以能出類拔萃,是因為我自身的“很努力”,還是因為周圍人的“不那么努力”?
我之前的工作做得順利,并不是因為我自己有多么努力。而是周圍的人并沒有覺得不斷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技能是一件有必要的事情。
大多數人寧可重復使用著自己十幾二十年的工作經驗,也不愿意面對行業里日新月異的變化。所以,我只用稍微拿出一些新鮮的案例或者技術出來,大家就覺得我是大神。
可當我真正有機會進入到行業里頂尖的圈子中一窺究竟的時候,才發現這里的每個人都很有前瞻性。過去那些我引以為傲的東西,在這里實在是稀松平常。
后來我發現,如果是因為周圍人的不那么努力,導致了自己只用稍微努力一點就能出位,那么這樣的環境實在不宜久留。因為這會封閉我們的視野,看不到自己的局限。時間一久,還容易把小圈子里取得的成就變成大圈子下的狂妄。
這其實是一種阻礙自我潛力的陷阱。
在一個70分就能滿足的環境下,沒有人會想去爭取100分,而你的潛力最多也就只能激發到70分。
可當你現在只有60分,卻置身于一個100分都不能滿足的環境,甚至這個標桿還會不斷地向120分,150分升級時,你的潛力才會被不斷激發出來。即使最后你只達到了70分,80分,但依然會覺得自己還能夠成長,還不滿足。
這才是促使我們不斷上升的動力所在。
在任何行業,任何崗位,環境的作用都至關重要。脫離了環境“閉門造車”式的努力,都是空中樓閣。
就像最近,Boy 一直潛水在圈圈的商學院學習群中。我每天都能看到來自不同行業、崗位的人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和心得。
比如有的人提前完成了學習進度,會激發更多人的上進心;有的人提出基于某個行業的見解,會引來更多來自不同行業人士的討論甚至辯論等等。這種互相督促,激勵甚至是競爭的感覺,才是一個良性的學習氛圍。
所以說,有時候并不是你自身努力不夠,而是沒有選對環境。和平庸的人在一起只會讓你更平庸,和優秀的人在一起你才會發現自己的不足。
以上就是Boy 今天的分享。其實總結一下,就是一句話:
找準自己的定位區間。
這個區間的下限,是妄自菲薄;
這個區間的上限,是狂妄自大;
這個區間的中間,是腳踏實地。
Copyright C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皖江人才網 皖ICP備2021000074號 公安備案號:34080202000488
地址:安慶市迎江區皖江大道77號紫峰大廈B座 EMAIL:admin@wjjob.com
ICP經營許可證:皖B2-20210254 人力資源證: X(2021)3408020007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