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效考核,是個管理中的難題,難就難在,無論采取什么樣的考核方式,總難以達到我們所希望的“理想”效果。那么,績效考核有哪些“糾結”問題,我們又應該如何解決?木子斫歸納了10個方面,與人力資源同行交流。
一、對“部門”的考核問題
具備規模的企業,一定會設立若干個部門,這些部門,根據企業的目標,承擔著不同的管理責任。對這些職能部門的考核,大家普遍認為,是比較難的。
難在哪兒呢?就是如何設立這些部門的考核指標。木子斫的看法,根據企業實際,確定兩類指標即可:一是主要控制指標,一是基本任務指標。
主要控制指標,是公司硬性確定的指標,對財務來講,可以是資金問題、融資問題等;對銷售來講,可以是銷量指標、資金回籠指標等。
基本任務指標,是什么呢?它是指這個部門的主要工作任務,就是這個部門的主要職責內容,也就是這些職責的完成情況。
考核的項目不易過多,以10來項為宜,因為這些工作大多都是常規性的任務,所以考核中大多都以是否“完成”進行評價,這樣考核可以簡單易行,不必投入過多的考核力量。
為了防止“部門”與“實體”兩張皮的問題,必須堅決實行“部門”與“實體”緊密掛鉤的考核方式,由“實體”薪酬狀況來確定“部門”的績效獎金基數。
二、對“實體”的考核問題
對工業企業而言,除了設立的一些職能部門,還有下屬的生產單位,對這些生產單位的考核,是考核的重點,也是考核的難點。
對實體單位的考核,如果這些單位的業務不相關聯,需要根據業務所在的行業狀況,進行考核指標的確定。如果業務相近或關聯性較強,處于上下游的關系,就要根據行業狀況和業務的自身情況,來確定考核的指標。
對實體的考核指標,主要是生產任務量、安全、環保、質量、物耗、能耗等指標,其中生產任務完成是重點,因為完成生產任務是最基本的。
因為企業的裝備水平、技術水平等方面的制約,產品的質量以及物耗、能耗等指標,必須結合企業的歷史情況來確定,設立過高的指標是不合適的。
三、“結果” 與“過程”問題
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講,要“結果”不要“過程”。其實,在管理中,我們經常的做法,是既要“結果”,也會關注“過程”。對于重要的問題,重點的工作,不關注“過程”,一定不會有好的“結果”。
但是,績效考核,主要是對“結果”的考核,如果考核周期是一個月,那么,我們考核所關注的,就是這個月的生產經營狀況,而不會去計較過程如何。
考核中,我們需要把握一點,就是永遠不要忘了“考核成本”的問題,對一些工作項目,既要“過程”,又要“結果”,一方面會大大增加管理成本,另一方面又讓下屬不能正常發揮。考核也不例外,不能投入過多的精力。
有兩點需要注意:如果我們關注了項目的實施“過程”,就沒有必要再去關注“結果”;如果我們沒有關注項目的“過程”,就要特別關注項目的“結果”。這是“事中控制”與“事后監督”的兩種工作方法。
四、薪酬“固定”與“浮動”問題
在薪酬結構中,是“固定部分”多一些好,還是“浮動部分”多一些好?當然,還是“浮動部分”多一些好,這樣可以多一些激勵因素。
就一般工業企業而言,如果把企業中的人員分為高層、中層、基層來考慮,他們薪酬的“固定部分”與“浮動部分”比例,高層應該三分之一固定、三分之二浮動;中層應該各占一半;基層應三分之二固定、三分之一浮動。
這兒的高層,可以是高層管理者,也可以包括部門、分支機構的主要負責人,應該加大對這些人的“浮動部分”,讓他們時刻牢記企業的使命和任務。
對于基層的人員,有的企業實行全計件工資制,就要特別注意生產不穩定情況下的分配平衡問題。有的企業還實行全固定工資制,也存在生產不穩定情況下的薪酬分配問題。
五、知識型員工的考核問題
對知識型員工的考核,是今后所有企業都應該注意一個大問題。尤其在傳統的制造企業,知識型員工所占比例還小,引進來,留得住,用得上,用得久,發揮作用,這是此類企業要考慮的,這有別于互聯網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
有兩個關鍵之處,需要注意:一是實習期的考核問題,一是單獨薪酬結構的設立。實習期也許半年,也許一年,在這個時期內,對知識型員工的考核,一定要簡單,不要復雜,與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掛鉤也要小一些。
單獨薪酬結構的設立問題,是中小型企業應該考慮的,包括基本工資、崗位工資、績效獎金這些基本的構成,還要有適當的技術補貼,技術補貼能占到個人收入的四分之一左右為好。
六、“單獨考核”與“系統平衡”的問題
針對不同單元的“單獨考核”,能夠更加切合企業實際,使考核更容易落地;進行整個企業的“系統平衡”,更是績效考核需要把握的一個重要原則。
“系統平衡”主要有三點:一是“部門”與“實體”之間的平衡,二是各個“實體”之間的平衡,三是“實體”內部各車間、單元的平衡。
部門與實體之間的平衡,需要關注兩點:一是對部門考核項目的獎罰問題,一是部門與各實體考核結果的剛性掛鉤問題。
實體之間的平衡,也就是分公司之間的平衡,需要特別關注勞動付出與實際收入的關系問題。
實體內部各車間的平衡,需要特別關注人均收入的高低問題,就是不能差距過大。
“系統平衡”絕不是吃大鍋飯,而是我們應該堅守的管理原則,因為考核指標及標準的高低、個別產品的市場需求的變化,這些都會導致考核標準的失真,必須定期或不定期地調整。
七、“盈利”與“虧損”的問題。
當前形勢下,實體企業的日子越來越難過,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產品自身問題,一是安全環保問題。從現實情況來看,任何行業都有“高峰期”和“低谷期”。
在高峰期,產品的市場需要旺盛,盈利能力增強,企業的日子比較好過。在低谷期,產品市場嚴重萎縮,庫存大量積壓,能夠稍有盈余的企業很少,日子十分艱難。
安全環保問題日益突出,很多企業,不僅要彌補安全環保的歷史欠賬,還要讓新上設施正常,這些都會大大增加企業的運行成本。有一些小微企業,根本無力投入或無法經營。
所以,從考核的角度來講,要把握企業“盈利”與“虧損”的原因,對企業中的絕大多數員工而言,企業“盈利”與“虧損”,或者企業中的某個方面業務的“盈利”與“虧損”,與員工真實的的勞動付出并沒有直接關系,這是我們考核中需要把握的“度”。
八、考核中的“小企業思維”問題
這個問題,也是木子斫思考了好久的問題。小企業思維,就是把十個二十個人的小企業的考核經驗,錯誤地當成了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準,認為大企業使用也沒有問題。
在本人《“規則制定權”是民企的重要權力》短文中,木子斫分析了企業發展的三個階段,分別對應不同制度建設的問題,以及考核不同方式的問題,這兒就不再論述。
小企業一定要先沖業務,管理是無關緊要的,考核更是無關緊要的;大企業一定要重視管理,一定要重視考核,絕對不能讓企業“一盤散沙”。
管理的最大特點,是它的實踐性,即使同一個地區、同一個行業內的不同企業,因為老板的不同,企業的治理方式也是不一樣的。
“小企業思維”的考核觀點,往往無視管理中的復雜現象,無視行業的差別,無視企業規模的差別,無視企業文化的差別,顯然是容易出問題的。
九、“績效面談”的限度問題
績效考核結果的溝通問題,是很多業內人士提到的問題,很多人認為應該進行充分的溝通,我認為,這僅僅是一種想象中的“美好愿望”。
績效考核,說到家,就是企業的一個管理手段,它所體現的,一定是企業的意志,而不是員工的意志。
考核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讓分配“相對公平”,讓絕大多數員工積極性得到發揮。至于企業的戰略落地等等,都應該體現在各項考核指標之內。
那么,考核結果出來之后,被考核單位,或被考核個人,對考核結果提出不同意見,企業是允許的,但如果僅僅從“小團體”的局部利益出發,企業是不應該考慮的,這也不是調整考核結果的理由。
尤其是,與每個員工的“績效面談”,更沒有必要進行,人人都要“溝通”,人人都要面談,企業不可能付出這樣的“成本”,這也是“小企業思維”的典型做法。
十、“考核個人”與“考核組織”的問題
是考核員工個人,還是考核各級組織;是考核個人績效,還是考核組織績效,是由企業的規模和性質所決定的。對規模生產的企業而言,應該考核組織績效,而不應該考核個人績效。
有幾個問題:一是小微企業可以考核到個人,大企業不可以;二是對規模企業而言,績效考核不是對“個人能力”的考核;三是績效考核是對“績效”的考核,不是對員工行為的考核。
類似咨詢服務這樣的行業,它的績效考核一定會針對個人,因為個人業績比較容易評價,個人能力也決定項目的質量。
績效考核不是對員工“個人能力”的考核,或者說,績效考核只是“個人能力評價”的一個方面,并不能用績效考核的結果,來對員工的能力進行評價。
績效考核是對“績效”的考核,這就十分清晰地界定了績效考核的范疇,不能把員工行為納入績效考核里面去。行為是行為,績效是績效,即使員工有違反制度的行為,或許這樣的行為會影響個人的績效,但未必會影響組織的績效。
所以,是考核個人,還是考核組織,會因行業的不同、企業規模、企業性質的不同而不同,具備規模的生產型企業,還是要以組織績效的考核為重點。
Copyright C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皖江人才網 皖ICP備2021000074號 公安備案號:34080202000488
地址:安慶市迎江區皖江大道77號紫峰大廈B座 EMAIL:admin@wjjob.com
ICP經營許可證:皖B2-20210254 人力資源證: X(2021)3408020007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