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宏的非典型職場人生
來源:皖江人才網
時間:2025-01-10
作者:皖江人才網
瀏覽量:
杜宏,“汽車之家”HRD。生于1981年,金牛座,就讀于北大光華MBA。
2003年大學畢業到北京,在航天系統某研究院從事技術工作。此間利用業余時間為研究院機關做了三件事:制作外網保密記錄程序軟件、設計新網站、開發人力資源考評系統.
2006年偶然機會應聘泡泡網“總裁助理”職位,卻被泡泡網/汽車之家創始人李想告知希望他負責為公司新建人力資源部,雖覺得很意外,但杜宏第一直覺讓他立馬接受了這個機會。
2008年中,泡泡網、汽車之家與IT168、車168等網站一同被澳洲電信戰略投資,并組建成立“盛拓傳媒”。當時本只負責泡泡網HR的杜宏經過整合期給新管理團隊留下的良好印象,成為新的近千人規模的互聯網傳媒集團的HRD。
2012年8月底,盛拓傳媒將汽車和IT兩條業務線拆分,變身兩家獨立公司。杜宏出任汽車之家HRD。
2013年12月,“汽車之家”在紐交所掛牌上市,迄今員工1300余人,市值逾30億美元。
從2008年公司合并完成文化融合,到2012年盛拓傳媒拆分,再到去年底汽車之家上市,最近三、四年間時間你領導的HR團隊發生了哪些變化?
變化主要有兩塊:一是HR為業務支持模式的變革,即比較全面的轉型為HRBP的結構和模式;另一變化是戰略思維的轉型,即HR如何具備戰略思維,與公司戰略綁得更緊的思考多了很多。
這兩方面你的期望值是什么?
我們定義了汽車之家BP的六大角色,我希望每個HR在BP模式中都能扮演好對應角色,并有一定的話語權。但話語權不是要來的,而是取決于HR 的能力和對業務部門真正的幫助得到認可。我期望讓業務部門認可BP模式是真正能夠幫助他們的,并且愿意讓HR占據更多話語權。
現在進行到了什么程度?
目前HR與業務部門還沒有達到理想狀態,仍需要磨合。
你的做事方式是怎樣的?
我把所有處理事情的方式歸結為三點: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我不是科班出身,當年之所以敢一口答應擔任泡泡網HR團隊負責人,是我認為所有事情都可以用這三條的方式處理,所以我覺得做HR背景不是很重要。
我不激進,做事比較審慎和細致。我不會輕易下結論,盡可能全方位判斷,找到問題的癥結。
做決策時你會猶豫嗎?
早年間確實在做決策前會考慮很久,現在越來越好,不過決策前多思考不是壞事。但只要決定了,就不猶豫,哪怕最后證明錯了,都是值得付出的代價。我覺得決定前慎重,決定后盡量不要反復。
通常你做決策的依據是什么?
我是偏理性的那類人,所以做決策通常會用數據和事實做比對,用邏輯和分析支持判斷。
你的管理風格是什么樣的呢?
第一,我是敢于授權的人,當我認定某項事情交由某位下屬去做時,基本不會去干涉。我只負責把握大方向,具體執行完全放手。除非感覺大方向出了問題,才會介入。
第二,我用邏輯說服人,而非直覺。當某件事情出了問題時,不是用感覺告訴你如何如何好或不好,一定是用事實和邏輯說明為什么這樣,整個思考鏈條應該怎么樣。
第三,愿意做決斷。當下屬和我討論問題時,我一定會讓自己對這個問題有結論。這也是上海那年鍛煉出來的。
這樣的性格特質更多受什么影響?
穩重、細致的性格更多來自于家庭,比如我母親是做檔案工作的,對我有很多影響,從小就養成了細心的特質。我從小學起就當班干部,當了十幾年,對我的組織能力起到很大作用,從小就不怯場。
做決斷不猶豫的性格,更多來自于工作。2008年毛遂自薦派駐上海工作,那一年我孤身漂在外,以前盡管也是HR的leader,但很多事情需要請示老板,而在上海時,很多事情必須自己決斷。那一年對我的考驗很大,做事決絕的態度、一旦決定就敢拍板的勇氣,都是在那一年得到極大鍛煉的。早年間我性格里分析型的成分居多,但自那以后,控制決斷型的性格占了上風。
三年多以前,有一次杜宏周末去公司加班,穿了一件胸前印有超大卡哇伊娃娃頭像的卡通T恤。他將那張自拍照發在微博上:“周末我還有另一個身份,請叫我‘萌主’。”從此,“萌主”便成了他在公司的另一個身份。后來“萌主”一詞成了網絡流行語,杜宏一度覺得也很有可能出自他原創。
你覺得你的性格特質適合做HR嗎?另外,你怎么看HR成為領導者必須具備的一些特質?
首先我覺得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做事方式,HR也如此。
其次,我相信大部分公司對HR的需求特質是求穩的,因為對人管理和合作的方式和對業務管理推動的方式是不同的。人是很復雜的,所以我覺得自己確實比較適合做人的工作。我不會輕易創業,我覺得自己不一定適合做企業的一把手,但挺適合做類似政委的二把手角色,有人在前面沖鋒,我是為這些人提供緩沖帶的人。我覺得做HR也應該具有這種特質。
你看上去是個嚴肅的人,很少開玩笑,這會讓你的下屬感覺特別有壓力嗎?
他們(下屬)常常都叫我“萌主”,所以我不認為跟我工作他們會有壓力。我是公私很分明的人,公事要公辦,但私下也能和大家打成一片,沒有距離和顧忌。
你的職業目標是什么?
這方面我想的比較清楚,希望在我45-50歲左右能轉型為類似企業顧問或咨詢師的角色,有能力去輔導幫助更多的企業或職場人。而在此之前,我必定需要不斷積累提升更豐富的閱歷、人脈和經驗。我還有12-18年時間,此間我希望我能在幫助企業成功的道路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也發揮我在之前的沉淀。在未來合適的時機,也許我還有機會參與到2-3家企業關鍵的成長之路中,如果能獲得其中1次以上的巨大成功,對我來講是最值得感恩的結果。
你很早就開始職業規劃了嗎?
坦率講,是工作了五、六年后,從2009年才開始的。在這之前,我只知道自己的擅長做哪幾類事情,但沒有清晰的規劃。我覺得職業規劃是需要積累的,尤其是對職場新人來講,千萬不要給自己下定論,但要選擇一個范圍,在這個范圍里慢慢發掘和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
你覺得給別人做規劃靠譜嗎?
舉個例子吧,我的一位大學同學,職業中期他不清楚自己到底該往行政方向發展還是走研究路線。我和他聊的同時幫他分析,分析他的經驗、過去的積累以及他內心深處愿意接受的東西,當這些因素了解的比較豐富時,我發現其實是可以找到一條相對正確的路的。但這條路其實是他內心的東西,我幫他挖出來而已。
現在我也會接到別人請我做職業規劃的請求。但工作5年以下的人找我做規劃,我只能憑他的興趣幫他做規劃;如果是5年以上的人,我會憑他的興趣和他的積累來幫他找到自己的真實內心,我理解這是這類人的職業規劃。
也就是說,為別人做規劃這件事,還是有可能的?
我認為是有可能的。但最終選擇其實是他自己,而不是我。我只能幫他梳理清楚內心真正的需求和對現實準確的認知。就好像一只塵封已久的箱子,我可以幫他掃清箱子上面的那層灰,找到他手上到底有哪幾把鑰匙。但最終打開箱子的那個人,必須是他自己。
未知的世界太大,人在里面容易迷失,因此要找準方向。
你對自己很了解,也有清晰的職業路徑,包括50歲以后干什么,不擔心錯過一些未知的精彩?
我是這樣看這個問題的,未知世界太大了,如果不能很好的規劃自己,找準自己的方向,容易迷失。從另一方面講,雖然我有了目標和規劃,但未來世界仍是未知的,只是當我有了方向后,在未知的世界更容易找出我想要的主干道。對我來說我選中的主干道之外的未知世界是生活的點綴,可以很好的錦上添花。但要是沒有主干道,在未知世界的探索不踏實,偏離自己內心的風險也大很多。
會不會有人這么想:你這么優秀,我先天不如你、后天經歷不如你……不管怎么做也沒可能超越你,我會絕望的。
這個問題我是這樣想的,首先,我的經歷很難復制,因為它不是一個正常職場人常規的經歷。我的職場經歷對我整個人生來說特別難得,但對別人來說,這段經歷可能更像一段故事,很難復制。但同時我不認為我的經歷會讓下屬難以企及。人生無常,什么事都有可能發生,我更多會跟他們講:你看,像我這樣奇特經歷的人都能一步一步有收獲,所以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機會,一定要珍惜把握。
第二,我希望給別人創造更多成長的空間。幸運的是,我始終在一家成長迅速的公司工作,不斷有新的機會產生,因此能看到很多空間。當然也會出現有人找不到合適的發展空間,那么我也愿意鼓勵這些人走出去。
你覺得做為職場人,什么時候開始“悟”,是比較合適的時間?35歲算晚嗎?
35歲不算晚。我覺得能真的把職場的上下半場想通并且連接起來,正常“開悟”的關鍵年齡就是35歲左右。只是不太謙虛地說,我比一般人可能早熟一些,想得更早一點。有人說我是80后的年齡,70后的內心,其實我比較認同這個評價。
你怎么看職場中勤奮、機會和貴人這三個因素?
其實這三件事無論你遇上哪一件,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我覺得貴人和機會出現的機率有幸運成分,但遠比這兩者重要的是:一旦機會和貴人來了,是否已經具備了能夠把握住的能力和資源。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的勤奮。
勤奮是可以練就的,但聰明是天生的。你同意嗎?
有點殘酷,但我同意。我曾經有一個理論,一個人要在職場里成長,有三個關鍵因素:
第一是職業素養,它能讓你獲得感召力并得到別人的認同;第二是專業能力,能解決對等的專業難題;第三是舉一反三的領悟能力,也就是你所說的聰明。前兩者能讓你在職場存活下來,第三個關鍵因素決定了你在職場走多快、多遠。
領悟能力強的人就是這樣,通過處理一件事,掌握了處理一類事情的能力。強弱的區別在于你總是能舉一反一還是總是能舉一反九。但是相對于勤奮而言,聰明通過后天鍛煉去獲得的難度大很多。
聰明,或者說悟性,在你看來有沒有方法練成?
我覺得還是有,但是比較慢。
我覺得可以用方法是:第一,你要學會反思,自己有沒有去舉一反三;第二,在你沒有能力快速反應去完成這類事時,把這件事先寫下來,不斷回顧。舉個例子:假如我的總結問題的能力不夠強,那就每次都寫下來,然后在紙上梳理,不斷強化,當這種思路不斷固化以后,你總結能力就提高了。
這些方法也都需要勤奮,它一定不會很快,但通過勤奮可以讓你變聰明。
你認同“笨鳥先飛”嗎?
沒有辦法,“笨鳥”如果不飛的話,能不能活下來都是問題。坦率講,我不相信所有先飛的“笨鳥”都能飛到前面,十只先飛的,最終有一半飛在前面已經很不錯了。但對“笨鳥”來說,沒有其它辦法,它只能飛。
你過去的經歷,更多是吸收和沉淀,現在你已經有能力幫助別人去成功了,這方面你怎么想的?
這是我喜歡并且一定會去做的,只是幫助別人也需要機緣巧合。其實我的性格有點“好為人師”,這也是我未來想成為職場顧問或者培訓師的內因之一。我還挺樂意分享我的觀點的,如果被認為真的有幫助,可以說善莫大焉。再比如今天接受你的采訪,也是將我的觀點分享給更多人的機會,如果能對別人有一些幫助我會很開心和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