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學畢業生首月職場心得
來源:皖江人才網
時間:2025-01-15
作者:皖江人才網
瀏覽量:
今年夏天,中國第一屆“90后”大學畢業生告別校園,步入社會。在多數“前輩”眼中屬于“非正統”的新一代開始分享現實社會中的職場生存空間。有網友戲言:“70后是地球邊緣人,80后是太空人,90后是火星人;70后有存款,80后有負債,90后有老爸!”被視為“靠老爸”的首批“90后”大學畢業生進入職場,能自力更生嗎?第一筆工資是怎么花的?新華網記者近日跟蹤采訪了三位“90后”職場新人,聽他們講述了第一個月的故事和心得。
【“滿月”心語】劉寧海:成了“月老族”,才知生活不易
“月老族”,一個聽上去浪漫、實際有點挖苦意味的詞,在網絡上指一個人既“月光”又“啃老”,兩種狀態并存。
22歲的劉寧海于今年7月畢業于南京一所大學,現在是北京一家電視制作公司的編導,試用期工資2800元。
“2800元夠用嗎?”記者問。“怎么能夠呢?全靠爸媽‘補貼’。”劉寧海笑得有點無奈。
7月中旬,懷揣著一腔熱血的劉寧海開始了“北漂”生活。初來乍到,首先面臨租房問題,“幾乎跑斷了腿都沒找到合適的,最終只能暫時住到親戚家,每月象征性的給1200塊錢,前幾個月的房租還得爸媽出。”
“第一個月我過得可爽了,早餐是肯德基麥當勞,路邊攤、煎餅果子什么的根本不入我的眼;中餐在食堂解決;晚上不是同學聚會火鍋大餐,就是自己叫外賣,好的貴的換著吃,從不考慮錢。”沒事就去逛街買衣服,“別看我是男生,但我特愛逛街,加上大學時的很多衣服都不喜歡了,基本是看上喜歡的就買。”劉寧海告訴記者。
到月底一算,觸目驚心,粗粗算下來,生活費花了4000多,而大部分是“敗”掉了。離發第一個月工資還有一周的時候,手上只有幾十塊錢了。無奈之下,只能向父母求助。
【世說“心”語】職業指導師:不想做“月光族”,就要認真思考職業規劃
據近期一調查顯示:八成90后職場新人花光了“首薪”,成了“月光族”。如何避免永遠“月光”下去?華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職業規劃中心指導老師、國家職業指導師鮑金勇認為,對于初入職場的人來講,他們面臨的是職業發展第一階段——生存期。生存期就是“你要找一份工作養活自己”,時長大約一至三年。這個階段很關鍵,是及早進入定位的基礎。
“這個階段要很勤奮,擴大社交圈子,積累職場人脈,盡可能去參加培訓、專業論壇及職業認證等。通過各種學習和交流不斷去調整適合自己的職業方向,并進行積累和提高。有了更被認可的職業能力的時候,個人的職業發展就有了機會,個人的收入也會提高。”鮑金勇,“沒人想做‘月光族’,但很多人卻從沒認真想過職業規劃。”
【“滿月”心語】張慧:成了“跳早族”,才知工作不易
畢業于新聞專業的張慧在今年8月成為北京一家媒體的見習記者,原以為自己已過上了“美女記者”的幸福生活了,但沒想到,她居然干了一個月就辭職了,成了一名“跳早族”。
問起跳槽的原因,張慧的回答很簡單:“理想與現實差距太大,工資水平低,工作節奏也無法跟上。”
在做了幾天資料籌備和案頭工作后,張慧跟著指導老師出去采訪,還承擔了一部分聯系采訪和寫稿工作。“原以為聯系采訪、采訪、寫作都是水到渠成的事,但實際操作起來,卻是既瑣碎、有麻煩。試用期工資還只有不到3000元。”有時采訪被人粗魯地拒絕,有時面對采訪對象“手心出汗”不敢說話,有時憋了一晚上都寫不出一個400字的稿子。面對這些,張慧有點承受不住了。
她對自己的職業選擇產生了懷疑,最終選擇了辭職。她對自己首月工作表現的評價是“太理想化、做事不細致,眼高手低”以后的路要怎么走?該選擇什么職業?張慧說,自己真該好好規劃下了。
【世說“心”語】公司HR:初入職場,努力提升“內生涯”
北京一家電子科技公司的人事管理人員楊清華說,今年公司里首次來了90后,“印象中的90后都是‘非主流’,留著另類發型,染著五顏六色的指甲,穿著分不清前面后面的衣服,但在工作中接觸了才發現,原來他們心里住了個‘小王子’,想了解這個世界,又孤獨地縮在自己的角落里。”
楊清華認為,90后雖然個性都很強,但他們內心是渴望融入職場環境的。“這些孩子多是獨生子女,在家里,父母包辦慣了。進入職場,遇到挫折退縮、逃避就成了一個普遍問題。” 楊清華說,才干了一個月,公司里已經有兩個90后辭職,理由是工作困難、上班束縛多。
職業培訓師,高級職業規劃師江玉林認為,90后也開始步入職場,他們帶給職場新鮮的血液和活力,也沖擊著傳統職場的規則。“90后的職場新人如何快速成長,承擔更大的責任,不僅是每個90后職場人士的課題,更是每一位管理者的課題。”
【“滿月”心語】范希藍:變身“睡醒族”,才知父母不易
范希藍是今年新入職的幼兒園老師,她覺得自己在這一個月里“吃盡了苦頭,突然醒悟了。”
班里來了個新生叫莉莉,莉莉摔倒了會哭,吃飯時被淘氣的小男孩插了隊會哭,就連手工課發的彩紙顏色不喜歡也會哭。她一哭,別的小朋友也跟著哭。“我怎么勸都不好,難道是小朋友不喜歡我?”范希藍對自己產生了懷疑,直到有一天,班上的小朋友壯壯跑到莉莉身邊,簡單對她說了幾句話,莉莉擦擦眼淚就去跟他們玩了。范希藍才突然領悟到:孩子有孩子的世界,用大人的方式跟她談話她并不理解,大人需要給她時間慢慢成長。
班里20多個小朋友各有格的脾氣性格,這一個月讓范希藍“操碎了心,磨破了嘴”。“我學的是幼師專業,以前總覺得自己喜歡小朋友,有一顆愛心就夠了,但真正當起了老師才知道:要想照顧好一個孩子談何容易?” 范希藍說:“這讓我如夢初醒,父母為了付出了多少心血,感恩父母不是口號。”
【世說“心”語】父母:女兒的變化讓我們驚喜
“老爸老媽,今天我請客,咱們出去火鍋。”當范希藍拿著自己的第一個月工資要請父母吃飯時,老兩口又驚又喜。范希藍的父親范大偉說,短短一個月來,他覺得女兒似乎突然醒悟了,“家里以前對女兒的需求是‘百依百順’,從沒讓她吃過苦。這次女兒回來變化很大,以前吃飯都是我給她夾菜,她知道給我們夾菜了,看我洗衣服還主動來幫忙。”
面對初入職場的90后,如何渡過“斷奶期”,自力更生,籌謀規劃十分重要。范希藍的父母都認為,女兒的變化源于她在工作中責任心得到了提升,也源于一個人“單挑”生活中的不斷成長。“我們決定徹底給她‘斷奶’了,讓她好好在外面磨練一下”。范大偉說。的確,對于90后而言,長輩的說教遠比不上身臨其境的體驗來得實在、有沖擊力。